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時至今日,日本面對的外部環境自然與19世紀末迥異,但中國崛起後如何維繫獨特地位,卻正是當年福澤諭吉提出「脫亞論」所憂慮的。

安倍晉三在上任之初,就提出與美澳等國構築「自由與繁榮之弧」,鞏固美日同盟,尋求「普通國家化」,與前任民主黨政府主張的「東亞共同體」格格不入,明顯有「脫亞入歐」思路,不過今天「以美代歐」而已。

他上台前的2008年,日本拓殖大學校長渡邊利夫發表了「新脫亞論」,批評「東亞共同體」強行把歐盟概念移植到國情完全不同的亞洲,只會令各國完全受制於強國,主張與鄰國發展「海洋國家同盟」,把亞洲經濟整合局限在純功能層面,從而與經濟日趨強大、但價值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國劃清界線,論說受到一定關注。當然,要同時獲得中國崛起的經濟利潤、而與「政治中國」劃清界線,再爭取自身介於中美之間的獨特地位,分寸極難拿捏,但似乎安倍上台後的外交政策,正是以此為目標。  

安倍壓下國內反對聲音,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TPP、後來接過來拓展CPTPP,放棄「東亞共同體」建議,固然是一種遠離亞洲、親近西方的姿態,但同時也是決心自成一極的態度。

曾幾何時,也有建議日本加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那就名正言順的「脫亞入美」了,但日本相對封閉的農業產業結構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決定了其難以融入北美經濟體。不過通過和美國進一步合作,卻可能成為「亞洲的經濟美國」。只要美國對日經濟政策另眼相看,賦予不少獨特優惠,即使日本商人要怎樣依靠中國市場,也依然不能離開西方,因為有了西方政策優惠的日本身份,對進入中國也有優勢。

在政治層面,安倍一直期望解禁自衛隊,以「普通國家化」,彰顯日本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脫亞入歐/美」的具體一環。說到底,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可能性極小,真正再發生對外侵略戰爭的空間也不大,但只要再出現「日本軍隊」這概念,就算只是「維繫區域和平」也好,日本軍力就會成為亞洲鄰國再美國以外,尋找平衡中國影響力的另一選擇。

東南亞國家目前大多奉行「政治、軍事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對沖」戰略,對中國崛起既興奮、又擔心,美國利用這心態,不斷拓展亞洲的軍備市場,來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其實日本軍備至今相當先進,只要自衛隊解禁,足以取代美國軍事企業在亞洲的地位,那時候,日本的國際影響力才有可能回到戰前,起碼這是安倍、渡邊利夫等人的信念。  

在文化層面,日本百多年前就刻意成為西式文明國家,對國民質素等要求極高,但其實更接近德國模式,而對憲政民主等普世價值的推崇,始終有保留。到了日本和西方交惡,更大舉提倡神道教,作為平衡基督教文化的舉措,可見「脫亞入歐」也有其底線。二戰期間,日本一度有意對亞洲各國輸出神道教,但成效有限,戰後要創造既不同於亞洲、又不至等同歐美的獨家文化,自然更難。

然而當中國提倡「中國模式」,只要日本在亞洲堅持目前體制,追溯大量亞洲政治術語,都源自日本創制的歷史,卻已有足夠軟實力。說到底,日本固然不希望被崛起後的中國融入亞洲體系,但也不願純粹成為美國的棋子,重讀「脫亞論」,此期時矣。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