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烏克蘭戰爭中,不斷強調不能羞辱俄羅斯、曾勸烏克蘭割地求和的法國,與德國一樣,經濟上、乃至地緣政治上與俄國的共生關係,也是不能小覷。

冷戰結束之際,法國總統密特朗擔心德國統一會改變歐洲力量平衡,希望推廣一種新的安全架構,開啟了對蘇俄的特殊關係。即使他對戈爾巴喬夫抱有懷疑,還是推動了 1990 年11月的《新歐洲巴黎憲章》,開啟了對蘇和解之路。1996年,法國支持俄羅斯加入歐洲委員會,1997年又再支持俄羅斯加入G8,都是一貫的engagement策略。

2003年,法國聯同德國、俄羅斯反對美國發起的伊拉克戰爭,令法德俄一時成為反美軸心。普京成為俄羅斯總統後,適逢這段國際反美時刻,與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保持著良好關係。而這種關係,也拓展到經濟層面。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俄羅斯軍方為軍事工業獲取零件變得困難,法國卻承擔了白手套的角色。2014-2015年間,法國對俄羅斯發行的有關許何證由不足1億急升至接近9億,授權企業向俄羅斯運送「化學藥劑」、放射性物質相關的設備、零件等,相信大都用作軍事用途。

截至 2016 年底,法國是俄羅斯股票的第二大外國投資者,僅次於德國。根據法國經濟部數據,法國公司也是俄羅斯最大的外國僱主,為各行各業的160,000 人提供就業,特別是在能源、批發、食品等領域。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多間外資企業退出俄羅斯市場,然而法國企業的退出速度最為緩慢。在俄羅斯57 家法國公司中,只有5%完全退出俄羅斯市場,44% 的企業活動以不同方式暫停,卻有 51%毫無行動。

相較下,在俄羅斯的277家美國公司中,37%已完全撤出,56%暫停商業活動,只有 6% 毫無反應。因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批評法國企業,敦促它們離開俄羅斯,不要再為俄羅斯的戰爭提供資金。

但對法國企業而言,離開俄羅斯的代價未免太高。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 (TotalEnergies)表示:「我們還有25年的合同,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去擺脫俄羅斯,如果放棄了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我不知道要怎代替它」;不過最終還是在壓力下,承諾在2022年底前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又如法國公司 Leroy Merlin 在俄羅斯有大約 100 家門店、45,000 名員工,認為「放棄數千名員工是不道德的,而且從俄羅斯撤資只會使俄羅斯受益,因為克里姆林宮將沒收我們的資產。」

法、德兩國對俄羅斯經濟的共生關係,烏克蘭朝野都看在眼裡。烏克蘭總理前首席投資顧問Daniel Bilak的觀察,最能概括這現象:「他們沒有離開,因為俄羅斯在他們的市場中佔有很大比例,所以他們擔心失去利潤。他們並非因為道德(要保住大量員工)而留在俄羅斯:若然是為了道德而戰,就不會不考慮在烏克蘭被殺的孩子了。他們只是在幫助一個大屠殺者而已。」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