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代美國外交史最具爭議性的人物,「萬年現實主義國師」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大概無出其右。對其支持者而言,基辛格是「Super K」、國際關係均勢理論大師、外交功績無數,曾得諾貝爾和平獎更是 成就巔峰。其他人則對基辛格抱越來越批判性的態度,對他厭惡的更是多不勝數,認為基辛格奉行的現實主義毫無道德紅線可言,為「國家利益」不惜對獨裁政權示好、參與種種共謀,自然是個反派角色。

其實,基辛格也有過「好pure好true」的純情歲月。

著名歷史學者Niall Ferguson不久前出版了《Kissinger: 1923-1968: The Idealist》(《基辛格 1923-1968 理想主義者》)一書,聚焦在基辛格的前半生。單從書名便知Ferguson想要顛覆世人對基辛格的理解,嘗試刻畫其「理想主義者」的一面。作者洋洋灑灑寫了數百頁、分上下兩冊,當中包含一些從未曝光、由基辛格撰寫的書信,而此書亦是基辛格親自委託Ferguson撰寫的,自然令此傳記有幫自己「洗白」之嫌。

Ferguson全書的論點,明顯是「基辛格(至少早期)是個理想主義者」。有別於敘述基辛格成名後的種種事跡,Ferguson聚焦在其早年、包括其求學時展現的想法,並透過點出幾個事跡,來證成他的論點:

1. 二戰期間,基辛格以美軍身份再次踏足歐洲大陸,並在二戰結束後,回到其母國德國逗留兩年,希望參與重建這個被戰爭摧毁的國家。期間他寫信給父母,敘述他誓不會讓戰爭造成的種種悲劇白白浪費 (“we would stay to do in our little way what we could to make all previous sacrifices meaningful”)。有別於日後的老神自在、得意滿滿,年輕基辛格在信中表達出某種脆弱的、感性的的情感,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理想主義的嚮往。起碼Ferguson如是說。

2. 基辛格在戰後到哈佛大學撰寫的學士論文,是哈佛大學史上最長的學士論文,總長388頁,並使哈佛大學改寫校規,日後再不容許那麼長的學士論文出現。這就是著名的《The Meaning of History》。在論文中,基辛格先批判一種追求經濟、物質享樂的人生態度,指出“ as … the cold materialistic intellect replaces the sentimentality of the romantic, life emerges as but a technical problem”,然後指出一個制度/系統再具(經濟)效率也好,也不該犧牲自由 (“[t]he inward intuition of freedom … would reject totalitarianism even if it were economically more efficient”)。

3. Ferguson又引述基辛格如何反對1963年的南越政變。當時華府內部普遍對此政變開綠燈,但基辛格當時持反對意見,指出放棄美國有份栽培的吳廷琰政權,只會讓盟友不再信任美國。諷刺的是,他後來拋棄南越政權,卻正正是「少年基辛格」的對立面。

那基辛格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嗎?

Ferguson用幾乎媲美辯護律師的口吻說:「是」。而這個「辯護律師−當時人」的比喻,其實十分準確:基辛格在現實世界已經被無情審判,指控包括「戰爭犯」、「有道德缺陷」、「最被高估的公眾人物」等。Ferguson成了辯護律師,論證基辛格「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就算年輕基辛格有理想主義的一面,也不代表他曾經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畢竟理想,誰沒有?關鍵時刻如何取捨,才是對每個人信仰的考驗。

而這些考驗,出現在基辛格逐步掌權之際,下文再續。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