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是英國港人組織「RePowerHKers」6月12日舉辦的研討會發言,題目是「重構海外香港公民社會」。由於組織將時間調整至我所在時區的凌晨2:30am-3:30am,這是預先錄影的分享,內容主要圍繞五方面,而這個研討會引起的關注,和而不同的精神、堅持個人立場而拒絕中共式binary思維,正是海外香港公民社會發展下去的最好案例。

1.  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與特殊紀念日:這是建構identity的必經過程,而過程必須是由下而上的、民間主導的。6.12、7.21、8.31等香港人深感悲痛的日子,有其特殊意義,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港殤日,這固然是悲劇,但也是港人identity進一步成型的關鍵。而決定這些日子如何紀念的,不可能是由上而下的精英規劃,只能是全民自然而然產生的共識。參考國際案例,這些日子適宜舉辦研討、分享、悼念、前瞻等活動,而當集體創傷遠未復原、還是現在進行式之際,基於同理心,則不宜舉辦市集一類可能被聯想到快樂、交易等瓜田李下的活動。日前得知主辦市集的朋友有關決定後,一直未能說服他們改期,我理解有關論述,對此絕對尊重;他們也尊重與我有關的參與團體將不會出現於6.12市集的活動,我亦已辭去主辦市集的組織內的職位。希望民間對這些日子的往後安排,能儘快產生最大共識。

2.  關於佔舊香港人口主流的「Yellow Submarine」:雖然我不贊成6.12舉辦市集,但這絕非要和主辦市集的朋友割蓆;他們都是有心人、良師益友,能夠走到這一步殊不容易,無論如何艱辛,我都會和他們在其他平台同行下去。這裏我希望分享一些我理解這類朋友的結構。舊香港有65%選民投票予非建制派,同時有80%以上的人薪金來自廣義的建制,結果運動期間,出錢出力支持的公務員、商界、專業人士不計其數,這才可能出現200萬港人上街的世界紀錄。港區國安法通過後,他們成為政權的重點清洗對象,付出不足為外人道,如願意在海外支持運動,自然是真香港人不可分割的成員。問題是離開香港後,如何避免與香港建制藕斷絲連,如何逐步和海外港人組織不同層次的參與建立不同默契和互信,這是海外香港公民社會壯大必要經過的過程,也是香港人比其他群體更大的優勢所在。

3.  關於海外港人互助經濟圈:不少朋友對經濟行為有一定潔癖,然而若經濟上不能自給自足,總人數十年後將超過200-300萬的海外港人群體,恐怕是沒有生命力的。舉辦市集本身假如不是在6.12,不但沒有任何問題,還值得、必須大張旗鼓,讓香港品牌不斷深化,才能讓所有人受惠。參考國際經驗,沒有經濟實力的群體,才會不斷出現內耗、分化,像海外民運圈子始終未能自行解決經濟圈問題,才會百病叢生;猶太人的成功除了有向心力,最重要就是經濟學的互助結構。年前香港的黃色經濟圈討論不但應該深化,類似海外MPF、海外金融企業等概念也應該逐步出現,從而為公民社會提供經濟土壤。

4.  關於海外港人身份認同與虛擬、實體居所的關係:有認為離散港人需要群居,才能承傳下去;也有認為虛擬世界的連結,已經顛覆了昔日對身份認同的想像。其實兩者之間還有虛實相間的空間:參考年前提出的chartered city概念,假如是數萬人住在一起的新市鎮發展,並非個人能力所能開拓,而有了類似BNO5+1這類海外政府計劃,也早有非常適合港人移居、又能融入當地的社區出現。但以美國政府為例,當地地方政府確有容許簡單建立chartered city的法例,數百人的港人象徵性聚居地,承擔檔案收藏、文獻研究、精神傳承等工作,而同時自給自足,作為香港人能視像化呈現的精神燈塔,並非不可能,而這也是其他海外案例能夠存續的參考。

5.  關於海外港人媒體的挑戰:這次會議組織者之一,是一個海外香港新聞工作者新成立的工會,在無數組織被「新香港」取締之際喜見新生兒,自然令人鼓舞。海外媒體在海外公民社會自然非常重要,但參考類似海外民運媒體的前人案例,面對的挑戰非常巨大:對原居地新聞的失焦、深度報導的難度,加上民間出現金屬疲勞,每每令海外媒體為求吸睛,而流於平行時空式獵奇、標題黨,能關注的政治往往是派系鬥爭和權術,然而不知不覺間,這會距離新聞越來越遠。在自媒體主導的年代,復刻大台並不太可能、亦不太需要,重要的是每個小媒體都能找到獨特的市場定位,無論多窄、多專,都必然可以並存,然後百花齊放,否則難免出現惡性競爭,從而趨生影響整個海外香港公民社會的更多問題。起步時的規劃和無大台、有溝通的默契,理應是、亦希望是香港人的強項。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3hdoDwNP9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