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港英殖民時期的昔日涉外關係中,港元的幣值及銀行利率,在港元與美元掛鉤前,其實是受宗主國英國的牽引及影響。《星島日報》1966年7月16日的一篇社論,題為「挽救英鎊對香港的關係」 ,就提到這個問題。

文中指出,當年英國發生一場海員罷工的風波,其後出現貿易逆差,促使經濟加速疲憊,英鎊亦面臨貶值的危機。於是,英國首相威爾遜推行新經濟政策,宣布兩項措施:其一是「大減國外支出,並限制國內信用,以使國家經濟趨於安全」;其二是警告國民「英倫銀行提高利息6-7%後,節約運動即將進行,並將收回流通中的英 鎊近一億鎊」。

英政府推行的一連串節約措施,以及英倫銀行增加息率,都是以穩定英鎊及改善國內經濟為目的。這與當年香港有什麼關係?

原來香港銀行比英倫銀行更先行一步,早一天前,已宣布提高貼現利率,目的是防範太多資金外流。這是因為香港的資金數個月來不斷轉移至美、加、澳等地,跡象顯示很多人懼怕英鎊貶值,所以及早為資金尋找出路。社論同時指出,英政府全面推行節約運動,維護本土工業,對入口產品重新施行限制等措施,當然不利於香港經濟及工業,恐怕造成更大的貿易艱困。

那英港兩地提高利率是否就達到預期效果?

《天天日報》1966年7月20日一則題為「提高貸息」的社論 ,就指出英倫銀行自從增加利率後,英國股市全面下跌,英鎊價值動搖,這絕對是令威爾遜首相始料不及的結果。有人則認為是由於貸息高於市場股息,引致人們拋售股票而改持現金,導致股價下挫。

然而,奇怪的是,為什麼會扯上英鎊價值的問題?

社論認為,「可能是自由市場的證券跌價所帶來的一種敏感作用」,以及「政治上的相反因 素」所衍生出來的。由於兩年來英國財赤都屬於最低,「英鎊除了本身的保證之外,美國、世界銀行、及以英國為 首的國際自由貿易聯盟國,均曾不止一次地於必要時給予英鎊地位以信用和貸款的支持」,一般相信有這麼多國家及金融機構支持,沒理由會出現危機的。

事實上,當英鎊不穩時,港元卻十分堅挺,足以證明兩者不是同步而行及互相影響。究其原因,是倫敦方面整 個自由市場上的利息(即暗息),因受銀行貸息牽動,以至利息出現高達一分(即十厘)以上,所以市場被這不合 理情況影響。香港方面,自利率提高後,股市只是輕微的淡跌。上述社論指出,港息提高並沒有實際得益,香港未能阻止資金外流,原因是當時歐洲的息率比香港還高。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銀行限制放款,當然使很多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靈,加重困難負擔了。

當年香港的金融工商界對英國加息,又有何體會?

《華僑日報》1966年7月22日的一篇題為「本港金融界工商界認為節約足以穩定英鎊,港貨銷英不致大減」的報道,指英鎊終於迅速回升,趨向穩定。貿易界人士當時認為,英國的緊縮政策,應該不會對港貨造成太大影響,因為這政策主要是針對貴重耐用品,而港貨以日用廉價品為主,故未有被危及。港商認為英國推行的政策,主要是穩定英鎊價值及英國經濟穩定,相信會令港貨在英銷售有保障,所以政策普遍獲港商接納及支持。

一埸加息及節約事件,40年前如是,今天香港也如是,果真如《聖經》傳道書中所言:「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資料來源:《華僑日報》、《天天日報》、《星島日報》,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11月24日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