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烏克蘭戰爭已經成為承先啟後的地緣政治巨變,戰後世界不再一樣,但究竟如何不一樣?這就是未來學的範疇。近日著名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團隊就此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我們可扼要闡釋當中的12個觀察及預測,作為適合香港人的導讀:

1.  大量烏克蘭人民流離失所,難民為歐洲各國帶來壓力

迄今為止,已有約600萬難民逃離烏克蘭,另有 770萬難民離開家園,並在烏克蘭國內其他地方尋求容身之所。換句話說,戰爭已將近30% 烏克蘭人趕出家園,而單就逃離或流散人數而言,烏克蘭危機是1960 年代以來的第二大人道危機。當大量烏克蘭難民湧到歐洲,難免為不少歐洲國家帶來沉重壓力:目前接收最多烏克蘭難民的歐洲國家為波蘭,收容了超過300萬烏克蘭難民,佔國家人口的8.1%,無疑需要其他國家支持,才能完全消化。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歐洲國家的內政也可能因而改變,不一定是逐步出現排外情緒,而是會出現一種外交上強硬反俄、經濟上重視扶貧的混合思想,就像三十年代歐洲。

2.  弱勢團體雪上加霜

由於戰爭爆發,加上各種制裁措施,導致能源價格上漲、食品等必需品的價格飆升,影響最深的不只是俄羅斯,更包括原來已拮据的弱勢人士。按McKinsey預測,如果戰事不在數個星期內平息,並在可見將來一直持續下去,全球食品價格將會繼續攀升,而如此幅度的物價上漲,將把數百萬或更多在低收入國家生活的人,推向貧窮邊緣。這些社會問題,必然令政府在壓力下加強福利政策,逐漸令大企業對戰爭感到不安,或改為生產與戰爭有關的必需品。

3.  能源政策急轉彎

在過去數十年,歐洲嚴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入口,包括煤炭、原油、燃料油、天然氣等,當中又以德國、意大利等最嚴重,例如德國有 65%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意大利亦有43%。為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歐洲一方面嘗試壓低對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積極尋找替代品(例如液化天然氣LNG),但即使計劃順利,按McKinsey預測,歐洲每年仍要從俄羅斯進口300-400 億立方米單位的俄羅斯天然氣,也就是不可能對俄羅斯經濟作出致命影響。這一波能源危機中,有可能出現一些憑藉新興能源進佔地緣政治關鍵地位的新興強國,作為傳統能源大國的替代。

4.  糧食問題危機

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糧食生產體系,也帶來不能忽視的衝擊。俄烏兩國生產了世界出口量1/3的氨(Ammonia)和鉀(Potassium),兩者都是肥料的基本成分;兩國亦是世界糧倉,供應全球約30%的小麥和大麥出口、約60%多的葵花籽油、和10%多的玉米。烏克蘭戰爭自然導致相關農作物出口下降,價格亦因此上升,例如小麥期貨單是從 2月1日到4月1日之間,便上漲40%。而小麥是不少中亞、西亞、中東、北非國家的主要國民飲食,據聯合國估計,烏克蘭來季收成將至少減少30-40%,全球肥料短缺亦會進一步損害糧食生產。這些危機的重災區難免又是非洲之角等已經出現飢荒的地方,而飢荒往往伴隨內戰,在當今格局下再可能變成代理人戰爭,令世界烽火處處。

(待續)

⏺ Source: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strategy-and-corporate-finance/our-insights/war-in-ukraine-twelve-disruptions-changing-the-world?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