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曾任美國海軍代理副部長的克羅普希(Seth Cropsey),在專門討論美國國防事務的網媒《Defense One》撰文,指出阻止中國對台灣入侵取決於防空力量,建議在台灣設立「禁飛區」,並列出4個具體步驟,很值得關注。

克羅普希先指出台灣處於比烏克蘭更脆弱的位置,例如就比例而言,「當俄羅斯必須在1,400英里的邊界部署戰鬥力,中國卻可以將戰術性的空軍部隊集中在一個面積小得多的區域,來對台灣發動攻擊。」他認為,在台灣領空比烏克蘭領空更難防禦的情況下,空中優勢至關重要。

他也提到台灣面積太小,且主要人口都居住在西部,故此沒有辦法在東部設「人道走廊」。因此,單單保衛台灣境內領空亦不足夠,最合理的補給路線為沿琉球以南,或從呂宋島以北,通過菲律賓海到達台灣,但上述每個區域,都位於台灣國境和專屬經濟區以外的位置,「因此就供應和物流角度而言,設立台灣『禁飛區』,亦將意味着需保衛台灣國境以外的領土。」

分析過以上的行動、戰略和地理現實後,克羅普希認為若要在台灣發生的空戰取得勝利,便要執行以下4個必要步驟:

1. 美國必須確保琉球群島、呂宋島與台灣之間的區域,以及菲律賓海等三大戰略位置擁有海空優勢

克羅普希預計,中國將從台灣的東西部進行兩側的包圍,「可能一側是航母戰鬥群,另一側則是由陸地支援的空中攻擊。」前者是指航母戰鬥群航行至台灣的東側、即花蓮對出海域後,派出艦上的戰機對台灣東部地區發動攻擊;後者是指戰機在福建沿岸的基地出發後,越過台灣海峽對台灣西部地區發動攻擊。而解防軍戰機侵犯台灣領空的行為,則可解讀為針對西部地區的演練。

他認為,琉球群島是位於北邊的一條情況不錯之防線,並可打造為一個「防空巢穴」,當中擠滿提前部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防空火砲。呂宋海峽則更難防禦,可能需要提前部署戰術性空軍力量,「然而,最重要是菲律賓海的補給線,因為中國幾乎可以肯定會將潛艇駛入菲律賓海,並進入西太平洋。」他建議美國使用水面艦隻建立反潛拉網,並由戰機為這些艦隻提供保護。他指每個軍種都可在這個系統發揮明確作用,「琉球群島的陸軍、呂宋海峽的空軍和菲律賓的海軍。」

2. 建立一個綜合防空網絡,來保護台灣免受中國導彈轟炸

克羅普希認為,中國的導彈庫存十分多,傳統防空系統無法與之抗衡,綜合防空網絡將可有效地追踪導彈,以及為防空目標設立優先次序:「 如果戰鬥機和雷達偵察數據可與防空系統融合,台灣就可以擴大其舊式地面防空系統的交戰接觸範圍,例如愛國者地對空導彈」。他坦言,儘管美國提供的攔截器可提供協助,但考慮到執行上的規模問題,首先加強台灣的導彈防禦系統,以確保它們在首階段轟炸不會被摧毀,更為合理。

3. 美國必須擁有更多空中加油機

克羅普希表示,設立「禁飛區」即代表需在台灣上空和台灣海峽附近進行空戰,而這兩個空域都非常靠近中國領土。若果美國或台灣空軍的戰機需要支援時,美國的空軍基地距離台灣太遠,且目前的空中加油機機隊規模太小,代表這些戰機將無法獲得所需的加油服務,繼而不能持續在台灣、呂宋海峽和宮古海峽執行任務。

4. 美國必須在開戰時獲得顯著的數量優勢

空戰是一種數字上的比拼,特別是在兩國空軍的訓練程度和裝備的先進程度不相伯仲之時,戰機和後勸設施的數量就可斷定其中一方的決定性優勢。克羅普希繼而指出,解放軍可能從東部和中部戰區迅速部署戰機,投入到台海戰爭當中,而解放軍若想保持對台灣的優勢,將需要30個或以上的戰機中隊。

台灣現時有17個戰機中隊,若果導彈防禦有效,在第一波來自中國的導彈攻擊台灣後,當地可能仍有12個中隊可起飛防禦領空。換言之,若果想維持兩岸的空軍戰力平衡,美國需填補18個戰機中隊的空缺。他指美國兩架航母上的海軍航空聯隊將可提供8個中隊,而一個遠征打擊群(Expeditionary Strike Group)則能夠提供另一個中隊。剩餘9個中隊,則可由駐紮在日本地面基地的航空聯隊提供。

說了這麼多,其實克羅普希依然希望這些防禦工程,可以令中國不敢輕舉妄動。他認為美國如果之前更認真地處理普京對格魯吉亞和克里米亞等目標的入侵,並在多年前以更大決心協助烏克蘭保衛國土,「那麼(今次的)戰爭本可避免。然而習近平及其他前任中國領導人都曾明言有意統一台灣,「如果美國要保持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我們在區域內的朋友和盟友都要繼續與我們同在,保衛台灣的空域。」這是美國軍方首次具體談及「台灣禁飛區」的概念,未來有否後續行動,非常值得注視。

References:
https://www.defenseone.com/ideas/2022/04/plan-now-no-fly-zone-over-taiwan/366022/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E0qrJ1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