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到了利物浦的「The Beatles故事館」,很多展區都很有心思,特別推薦「The Beatles在印度」的部份,介紹「The White Album」的創作背景,同時聯繫到東方宗教、英印特殊關係,還有日後George Harrison的思想轉變,很有啟發。

不過最令人深思的,自然還是他們拆夥之後的關係,或這幾位識於微時的朋友成名後的相互關係。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那麼回事。

這當中,最微妙的是John Lennon和Paul McCartney的瑜亮情結。二人一直互相比併,也是非常親密的playmate,直到John Lennon遇上小野洋子,明顯感到要走另一條創作路線,不久樂隊就解散。雖然後來二人對聯名創作的作品,也有版權爭議,但金錢對The Beatles的解散,基本上不佔重要地位,更多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然後,二人刻意保持距離,但同時又有刻意保持聯絡,很希望外界覺得他們獨當一面,但是又依然渴望得到對方認同。二人每次聽到對方背後說自己的一兩句話,都會非常在意,有時候打電話閒話家常,則會刻意避免談任何有意義的事,以免引起衝突或誤會。

加上二人身邊的女人、粉絲總會不斷比較,多深的友誼,都難免充滿雜質。

到了John Lennon被殺後,Paul McCartney和連儂家族的關係,依然是這樣。有時候會禮貌地讚兩句小野洋子,二人甚至偶有合作,但當洋子說「John Lennon是莫札特、Paul McCartney只是Antonio Salieri」時,Paul McCartney就會反檯。究竟《Yesterday》作曲人是「Lennon-McCartney」還是「McCartney-Lennon」,成了無頭公案,但起碼他們沒有為此對薄公堂。

Paul McCartney對連儂前妻的兒子Julian很痛愛,《Hey Jude》的主角就是他,但Julian沒有獲邀出席Paul McCartney再婚的婚禮,也大發雷霆。

記得古龍筆下的陸小鳳有一個朋友朱停,二人是生死之交,但一直賭氣不願對話,在外人面前互不瞅睬。但有任何事情,只要寫兩個字通知,對方就會私下赴湯蹈火。

這種關係,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外人無從置喙。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