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公病逝時,家人曾經想過是否要我在喪禮致謝詞,後來一位來自北京的親戚自告奮勇,承擔了那角色,但自然和本來的版本大相徑庭。以我所知,本來是要代他感謝他的姨父張季鸞的,因為是張讓他進入《大公報》,而他一生的社交圈子,都是和《大公報》有關。

話說在三十年代,外公畢業後,張季鸞就請這位外甥到《大公報》,而與此同時,早前談過,張也安排了第一房、第三房的另外兩位外甥進入報館,他們都是記者和編輯。但外公並非新聞專業,而是會計,當時的《大公報》大概也沒有太複雜的賬目。不過不知是出於要家族中人接班的意願,還是真的求才若渴,外公就進入了《大公報》財務科,一做就做到退休,而且是七十多歲才退休的高層。

母親回憶,外公曾說過,張季鸞當時的意見是這樣的:外公這個「小外甥」性格木訥寡言,但十分老實,假如到大社會闖蕩不一定做得好,不如在《大公報》小家庭,雖然賬目簡簡單單,卻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更拍下胸脯說,只要他願意加入報館,保證他一生都可以在報館工作下去。雖然說帳目不太複雜,但涉及印刷機、廣告、稿費等事,還有上海灘各種勢力的明暗錢財(《大公報》進入上海就要杜月笙協助「講數」),《大公報》有in-house會計,卻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張季鸞早在1941年病逝,《大公報》1949年後也物是人非,但不知是否這樣的「保證」真的有效,外公倒真的一生都在報館,忠心耿耿,從沒有離開過,也真的視之為家。畢竟由他上一代、到下一代一共三代人,都在同一報館工作,就像我祖父到我三代人都在皇仁書院,怎麼說也不可能沒有感情。而且1949年接手香港《大公報》的社長費彝民,知道這段張家的淵源,據說對外公一家也比較客氣。

順帶一提,張季鸞雖然是民國「進步知識分子」,但其實不少作風,都有很傳統中國文人的習性。有意讓家族中人加入報館接班是其一,不過《大公報》當時確是私人企業,有這想法也不奇怪。此外,從一些文獻可見(百度編輯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據說張季鸞也有「逛妓院,吃花酒,吸鴉片」等習慣,並非正襟危坐的道德先生,也不是時刻講求「無私」的共產黨員。假如中國不是變天,《大公報》會否變成報業世家的百年老店,卻是難說。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