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中共要對民國時代的自由派《大公報》奪舍,如何處理張季鸞的遺產、怎樣改寫他其實是蔣介石國師級人物的歷史,自然費煞思量。雖然張季鸞死後在文革期間被批鬥,但改革開放後,又被重新樹立為正面人物。主要的憑藉,就是說他對中共友善。

那事實是如何?以下是中共一方今天經過精心挑選後,《大公報》官方歷史經常強調的部份:

  • 1930年早春,蔣介石連續三次圍剿共產黨,《大公報》在此事的追蹤報導,有個別對紅軍持客觀報導立場的文章。當時國民黨要求各報刊一律稱共產黨為「共匪」,只有《大公報》不從,不過這其實側面反映張季鸞直達蔣介石天庭,關係密切,才有恃無恐。
  • 1935年,國民黨一片「剿匪」聲中,《大公報》發表了范長江採訪延安的稿子,報導了中共在陜北根據地的生活。差不多同一時候,《大公報》派曹谷冰到蘇聯採訪,成為中國主流報章親身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國情的第一人。但這些其實只是報導文學的正常內容,與《大公報》親國民黨的基本腔調相比,只是聊備一格,就像《紐約時報》出現一兩篇正面評價特朗普的文章,不會改變其根本立場,反而是宣傳新聞自由的道具。
  • 在抗戰之初,張季鸞在台兒莊大捷後情緒激昂,在1938年發表社評〈這一戰〉,內容大體是指經此一戰,日軍必定失敗。幾日後,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認為抗戰會抗日持久(其中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中共會拖後腿),張季鸞又在社評介紹這文章。但當時氣氛是全國上下一致抗日,這完全是議事論事。
  • 1941年5月,日軍進攻中條山國民黨軍隊,史稱中條山之戰。日軍散播謠言,指共產黨沒有協助國民黨,以挑撥國共關係。蔣介石就指派陳布雷讓《大公報》「闢謠」,張季鸞安排王芸生寫〈為晉南戰事作一種呼籲〉社評。周恩來看畢社評後,當夜書寫長信給張季鸞和王芸生,駁斥謠言,張季鸞甚為重視,特意將此信全文在《大公報》刊登,並就此寫下社評〈讀周恩來先生的信〉,呼籲國共合作抗日。

以上就是張季鸞對中共的基本態度。毛澤東曾說:「別人不把我們共產黨當人,只有《大公報》把我們當人」,這是事實。但《大公報》不過把中共看作國內一個派系,對其給予恰如其分的報導,而中共自然也心中有數,只是當時《大公報》影響力太大,才成為統戰對象。張季鸞對共產主義從不相信,但持有自由主義思想,加上屬於「大中華主義者」,才像蔣介石那樣,暫時把中共視為「內部矛盾」。《大公報》內部有中共潛伏的黨員,張季鸞作為總編輯,自然也心裡有數,但他選擇當看不見。假如他活到國共內戰那幾年,《大公報》會否最終留在大陸、被中共奪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張季鸞在1941年逝世,當時各方都尚算能共存,都對他表示了敬意,中共亦不例外。共產黨方面先有毛澤東等的唁電,公祭時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巨頭也親臨致祭,並送輓聯。毛澤東、秦邦憲(博古,前總書記)從延安所發唁電:「季鸞先生在歷次參政會內,堅持團結抗戰,功在國家。驚聞逝世,悼念同深。肅電致悼,藉達哀忱。」周恩來、鄧穎超的輓聯:「忠於所事,不屈不撓,三十年筆墨生涯,樹立起報人模範;病已及身,忽輕忽重,四五杖鞋矢次,消磨了國士精神。」

不過這些待遇,純粹是中共當時的統戰手段,希望把《大公報》能影響的知識份子、中間派「統」過去。而且張季鸞喪禮是抗戰期間一大社交大事,中共通過動員左翼文人集體祭祀,其實也是宣示實力,就像幾年後在李公樸喪禮大肆動員一樣。

參考: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