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張季鸞在今天的「大公報被奪舍官方歷史」,被定位為「中共同路人」,其實他在生時雖然能寬待中共,卻是眾所週知國民黨那邊的人。這除了和他對蔣介石的知遇之恩有關,更是源自更早與同盟會、孫中山的淵源。

孫中山曾經留日,接受不少「日本友人」資助搞革命,期間張季鸞等《大公報》三頭馬車也在日本,大家都是滿腔熱血的少年,自然相互認識聞名。1906年,張季鸞的師兄于右任來到東京,拜訪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成為日後的「黨國元老」。這時候,于右任給自己的定位是文膽,以辦黨報為個人使命,先後創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等,都不斷邀請師弟張季鸞投稿。而張季鸞回國後,曾在《民立報》這份黨報當記者,希望以文報國。

其實張季鸞也曾加入同盟會,後來反而是孫中山勸他退黨,邏輯和後來中共對待某些統戰人士一樣:「留在黨外更方便做工作」。但他依然和同盟會要員關係密切,孫中山、黃興等都是他留日時的朋友, 于右任、宋教仁則是他在《民立報》的上司。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張季鸞經于右任推薦,正式出任大總統秘書,成了孫中山的左右手,論資排輩,這樣的資歷比蔣介石要深得多。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即為張季鸞起草,金句連連。例如「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願」,這是當時中國人對革命的嶄新理解。又如「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這是中華民國的國際宣言,顯得不亢不卑。這些字眼,多少都是參考了日本明治維新的風氣。

張季鸞當官的生涯並不長,因為孫中山本身的臨時大總統生涯也不長。1912年4月,孫中山被逼辭職,讓位予袁世凱,張季鸞也隨之請辭,但這份就職宣言,一直是張季鸞一生三大得意傑作之一(另外兩件是《大公報》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榮譽獎章,和五十歲老年得子)。

自此,張季鸞依然以同盟會 / 國民黨同路人自居,回到黨報《民立報》,創辦其北京分部,當上主編。袁世凱向列強借款的《善後大借款》,正是張季鸞在《民立報》獨家報導,觸發國民黨南方軍閥討袁的「二次革命」戰爭;失敗後,國民黨軍閥四散,張季鸞也被袁世凱下獄三個多月。到了段祺瑞時代,張季鸞因為披露其向日本借款,又被捕下獄;諷刺的是張季鸞日後當總編輯的《大公報》,當時卻是皖系奪舍的黨報。可見張季鸞一生的政治立場,其實相當連貫。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