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雖然民國時代的《大公報》曾被皖系軍閥奪舍,但當時的軍閥畢竟比起共產黨更有人文精神,例如段祺瑞政府處理五四運動就遠比中共鎮壓學運克制,《大公報》的品牌並未像今天那樣被徹底毀滅。而且這段歷史,也能順利過渡到下一階段,因為皖系白手套王郅隆購入《大公報》後委任的總編輯胡政之,確是一個能人,而且是有心人。

胡政之是留日學生,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法律,回國後在文壇打響名堂,被王郅隆賞識,在「皖系大公報」被委予重任。這段期間他的得意之作,就是在1918年親訪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成為唯一的與會記者。對德宣戰是段祺瑞皖系政府的得意之作,中國當時以「戰勝國」身份出席和會,雖然因為山東問題不歡而散,但畢竟是在國際舞台得到平起平坐地位,而作為「皖系大外宣」的胡政之得以代表中國傳媒現場採訪,自然受惠於這些關係。

王郅隆死於1923年,《大公報》到了1926年彈盡糧絕要倒閉,作為總編輯的胡政之心有不甘,希望自己頂手接下來,但又缺乏資本,於是想到他留學日本時代的兩個舊同學。其中一人就是張季鸞,當時也是在民國文壇打響了名堂,另一人是資本家吳鼎昌,錢就是來自他。

吳鼎昌是浙江人,清末廢除科舉前曾考中華陽縣秀才,留學日本是官費出國,與自費留日的胡政之不同。辛亥革命後,他受同樣留日的孫中山賞識,獲委派籌備中國銀行,從此成為民國大亨,更曾被段褀瑞任命為財政次長兼任天津造幣廠廠長,攫取了大量財富。但吳鼎昌與王郅隆不同,並非皖系死忠,雖然也因為皖系倒台而受牽連,但很快東山再起。吳鼎昌曾說:「我平生有三大願:一是辦一張報紙,二是辦一個儲蓄會,抵制外國人辦的儲蓄會,三是辦一個國際性的大旅社,接待來華外國客人。」但到了最後,他在1935年起,陸續被蔣介石委任為實業部部長、貴州省政府主席、總統府秘書長等要職,更有上將軍銜,絕對是「黨國要人」。

胡政之找到吳鼎昌、張季鸞接手《大公報》,可算各取所需。這次頂手,最主要出資的自然是有財有勢的吳鼎昌,當時他拿出五萬元,用「新記公司」名義接辦《大公報》,並強調不發外股,而另外二人則獲發乾股(「勞力股」)。自此吳鼎昌作為大老闆,出任《大公報》社長,老臣子胡政之改任總經理,負責營運管理,文筆更勝一籌的張季鸞出任總編輯,後二人月薪三百元,特別註明「不能再兼任何外職」。

三人只用了一年,就將《大公報》轉虧為盈。十年後,擴展成天津、上海、重慶、香港四館,發行量20萬份,在1949年前,屬於民國最有影響力的民間報紙。吳鼎昌作為黨國要人,但出資後基本上沒有影響《大公報》立場,任由張季鸞作為總編輯決定辦報基本方針。然而在中共眼中,雖然對那時代的《大公報》予以統戰,但以我聽一些前輩提及,根據共產黨「誰出錢誰就是老闆」的一條辮思想,從不相信有「言論自由」這回事,其實一直認定《大公報》是「灰線國民黨黨報」,以迂迴方式為國民黨做「軟性大外宣」,對吳鼎昌尤其不信任。

這三頭馬車共同令《大公報》風光了15年,直到1941年,張季鸞肺病在重慶逝世。1948年年底,吳鼎昌知道國民黨江河日下,決意離去,在《大公報》刊出啟事退出董事局,暗地將財產陸續轉移到香港,後來資產包括《大公報》股份還是被中共全部充公,1950年在香港病逝。胡政之則在1949年4月,即上海淪陷 / 解放前夕病逝當地,死前接替張季鸞的總編輯王芸生告知他《大公報》即將投共的訊息。自此,《大公報》被全面「奪舍」,面目全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