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大公報》的影響力在四十年代到達頂峰,然後1949年後被中共「奪舍」,用同一歷史品牌進行「大外宣」,這故事固然發人深省。「新香港」的《蘋果日報》避過這下場,雖然悲壯,但卻是避免「大公報化」的壯士斷臂,對《蘋果日報》董事局當時拒絕北京改造的決定,我心裏有由衷敬意。

但《大公報》被奪舍的劇本,並非1949年第一次出現。

昨天談及,它本來是滿清貴族創辦的「君主立憲派」報紙,到了民國成立後失去存在價值,無以為繼,但晚清時畢竟建立了清譽,也就是有「奪舍」(頂手)價值。1916年,創辦《大公報》的英斂之決定賣盤,「買斷」的買家也是本來《大公報》的投資者之一,富商王郅隆(1888-1923);而他背後,則是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

皖系是民國各派軍閥當中相對親日的派系,首領段祺瑞本來是袁世凱的當然接班人,私德甚好,但因為性格問題,令不少平起平坐起家的軍閥不服,北洋集團就分裂成一堆小派系。但段祺瑞是實力派,他領導的皖系有一名非常能幹的軍師徐樹錚,為皖系籌劃了一個政黨,以「安福俱樂部」名義運作,曾是民國國會的執政黨,當時被稱為「安福國會」,親皖系的非軍人統統被稱為「安福系」。

王郅隆本來只是普通商人,結交了皖系的安徽督軍倪嗣沖後,對政治也有了興趣,得到徐樹錚賞識,成為「皖系白手套」,先後出任黑龍江、湖北、安徽等省的鹽務採運局總辦,創辦天津華昌火柴公司、丹華火柴公司、天津金城銀行、天津裕元紗廠等,這些企業不少都邀請皖系軍閥、安福系議員出任董事,換取對方的保護,「利益均沾」。

1916年9月,皖系頭號軍事徐樹錚希望辦一份「黨報」,當時是段祺瑞是總理,總統黎元洪形同傀儡,皖系勢力如日中天,王郅隆就代表皖系「買斷」《大公報》,自任董事長,令《大公報》變成皖系、安福系的喉舌。例如段祺瑞代表皖系最得意的政績「對德宣戰」,需要大量大內宣、大外宣,王郅隆控制的《大公報》就承擔了這樣的角色。1918年,安福系國會成立,王郅隆本人也成為國會議員,並以戰爭經費一類名目牟取暴利,被稱為「安福系財神」,步入人生最高峰時期。

不過《大公報》成為皖系黨報的黃金歲月,也只有4年。1920年,皖系軍閥在直皖戰爭中被曹錕、吳佩孚的直系擊敗,段祺瑞下野,安福國會煙消雲散,吳佩孚一時間成為中國最被看好的明日之星、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他宣佈了皖系「十大戰犯」名單,王郅隆赫然在其中,唯有開始流亡生活。這段期間,《大公報》繼續運作,但銷量直線下降,既沒有了挑戰政府的、客觀中立的聲望,又沒有了來自政府的內幕消息,只是苟延殘喘。

王郅隆在1923年英年早逝,當時他到日本為皖系籌措經費(其實就是軍費),希望重振旗鼓,讓皖系軍閥捲土重來,不幸遇上關東世紀大地震身亡。這對皖系造成難以彌補的打擊,他的遺體運回國後,徐樹錚最為悲痛,輓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有多重意思,被傳為一時「佳話」。

到了1926年,《大公報》頻臨破產,實在辦不下去,這時候,就輪到下一次頂手的主角出場。這次頂手人被稱為「大公報三傑」,是《大公報》最輝煌時期的三頭馬車,其中一個就是外公的姨父張季鸞,另一人則是皖系黨報時代的總編輯胡政之。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