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除了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印度、巴基斯坦也都擁有核武,二者都是在冷戰期間,通過蘇聯、中國等的幫助,先後獲得了核力量。這背後不僅有中蘇交惡的因素,也有中國「聯合第三世界制衡帝國主義」的外交算盤,美國曾予強烈反對,但在兩國擁核後,又都迅速接受現實。

印巴兩國自此維持了微妙的核威懾平衡,因為雙方核武都是針對對方而設。印度官方立場是維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在使用核武反擊時,無論對方的核打擊程度為何,均報以最大規模核還擊。巴基斯坦的立場則是表面上的「不主動攻擊」,但註明面對(來自印度的)大規模常規軍力打擊時,實力較弱的巴基斯坦將「被迫」以核武進行反擊,這也是汲取了中國核政策的經驗,沒有把話說得太滿。

正因兩國核武都以威懾、防禦為主,印巴之間反而再沒有爆發大規模衝突,這也讓印巴關係成為核威懾「恐怖均勢」理論的典型。 

以色列也是「實質擁核大國」,但以色列政府始終不曾對外透露核武發展程度、以及核戰略立場,任憑外界猜測。這種戰略模糊政策,正是以色列面對周邊國家包圍的回應,希望敵對國家投鼠忌器:一般相信以色列一旦遭遇鄰國入侵,會不惜使用核武「玉石俱焚」,是為所謂「參孫選項」。伊朗正是基於假定以色列的上述政策,才對核武念念不忘;伊朗、沙特,乃至昔日伊拉克、利比亞希望發展核武的官方理由,都是對以色列的核平衡。 

外界對以色列核威懾戰略的稱呼,稱為「參孫選項」(Samson Option),據稱1960年代以色列領導人將這一名詞用作以色列核武威懾戰略的代號。根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參孫(Samson)正是通過扳倒神廟立柱、使得神廟坍塌,壓死了眾多敵人,雖然自己也因此喪命,其含意不問可知。

參考了上述案例,北韓作為最年輕擁核國,終於宣佈了自己的官方核政策:北韓強調自己是「負責任的核國家」,不會以核武威脅鄰國,但如果美國或其盟友膽敢進犯北韓,北韓必將以核武回應,特別是對美國在南韓、關島等地的駐軍予以「無情打擊」。

表面上,南韓、日本理應鬆一口氣,儘管這也是兩國發展核武的動力;但是否「進犯」北韓,北韓的定義往往和國際社會不同,這種宣示是君子協定,對以瘋子自居的國家,只是聊勝於無。北韓希望以不斷升級的核武裝備逼使美國承認北韓的核國家地位、保證其安全,則可謂既定政策,到今天為止,不可謂不成功。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