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普京出兵烏克蘭之時,進行了一小時的出征宣言,闡述了他一生人深信不疑的世界觀,很值得留意。

在俄羅斯,其實很難定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例如普京的盟友、俄羅斯極右「狂人」日里諾夫斯基(Vladimir Zhirinovsky)被西方視為「極右」民族主義者,但「民族主義」之於俄羅斯,卻與歐洲各地以單一民族為本的民族主義有所差異。在過去一百多年,俄羅斯民族主義反而多次以「歐亞主義」(Eurasianism)形式展現,期間得到民間及官方重視,並轉化為外交、經貿等政策。

歐亞主義於十月革命後興起,一班推手為當年的流亡知識分子、難民,他們在沙俄帝國崩潰、俄羅斯陷入紅白軍內戰的背景下,思考「俄羅斯應往何處去」這身份認同問題,當中關鍵是:「俄羅斯究竟屬歐洲?亞洲?還是一個獨立的文明?」

為了回應這核心問題,「歐亞主義者」透過連結包括民族、文化、歷史及東正教,形成一種極具地緣政治色彩的意識形態和運動。結果,在他們眼中,基輔羅斯、莫斯科大公國等「本土」歷史固然受重視,但蒙古的入侵、後來沙俄東擴等歷史,亦同樣是歐亞主義的重要元素。所以對比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俄羅斯的歐亞主義更具其擴張性,俄羅斯的定位,始終是一個「帝國」,多於一個民族。

蘇聯解體後,「歐亞主義」再度興起,形成「新歐亞主義」(Neo-Eurasianism)。這種思潮主要回應當時俄羅斯在葉利欽領導下,親近美國同時又市場經濟改革失敗的困境,相信國家走錯路,當中的代表人物是杜金(Aleksandr Dugin)。著名俄羅斯歷史學者安蘭(Andreas Umland)指出,杜金的「新歐亞主義」包含地緣政治、德國保守主義革命、歐洲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新法西斯主義等元素,也就是將極左與極右思潮放在一起,再與俄羅斯傳統結合,包裝為「愛國主義」。

事實上,「新歐亞主義」的出現,確實填補了共產主義在蘇聯解體後的政治思想真空,並在市場經濟改革失敗後,得到各個黨派的重視。從極右的自由民主黨,到自由派、共產黨,及後來的執政統一俄羅斯(United Russia),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新歐亞主義色彩。而日里諾夫斯基的政黨,就是扮演最激進一極的角色,以襯托普京式愛國的主流、中間地位,他們二人之間,可謂合作無間。

根據這套思想,烏克蘭固然是一個「虛構國家」,同一套路,也可以應用在很多今天在俄羅斯以外的獨立國家部份領土身上,而且比中國的「自古以來論」,更無邊無界,有更明顯的擴張性。假如普京得不到制約,後果不堪設想。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