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祖父祖先在廣東大埔縣的祖業,位於縣西部的三河壩,而這個地方,原來在中共黨史上非常重要,因為中共建黨建軍之時,正是通過入侵三河壩,打了關鍵一戰。今天成王敗寇、歷史被改寫,當地也出現了這場戰事的「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但當時的真相,又是如何?

三河壩顧名思義,屬於三條河的交匯處,「三河」是客家人口中都經常談及的梅江、汀江、梅潭河,再匯合為韓江。由於控制了三河壩,就是控制了整個地區的水源,所以當地「自古以來」就被當作軍事要塞,明代開始有專門派兵防守。

1927年,朱德等發動「南昌起義」(即「南昌暴動」)後,本來的戰略目標是揮軍南下,佔領廣東省各地,建立「革命政權」,再揮軍北伐。當時中共積極在各地農村組織「農會」滲透,打仗時也可以成為第五縱隊,並認為南部軍閥割據,國民黨政權勢力相對薄弱,可以有機可乘。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德率軍抵達三河壩,卻遇到國軍的激烈圍剿,對方戰意令共軍出乎意料。當時國軍領軍的是師長錢大鈞,並調派了地方軍閥的湘軍、桂軍、粤軍一起夾攻紅軍,加上大埔縣鄉紳大都對共產黨的滲透非常反感,也加入了國軍一方助戰,結果紅軍死傷枕藉。

朱德決定改變戰略,認為佔領廣東已不可能,於是改為北上井岡山,與紅軍另一主力毛澤東會師。但為了buy time,卻留下一個營做敢死隊死守,掩護其他撤退的「同志」。結果這一營士兵彈盡糧絕,最後埋身肉搏,除了一人外全部戰死,這就是「三河壩烈士」的來源。

劫後餘生的那一人許光達後來成了紅軍「裝甲車之父」,中共建國後,獲封僅次於十大元帥的十大大將之一,後來又在文革期間被指為已被打倒的賀龍元帥親信,被逼害致死。至於這一營屬於的第25師,師長周士第後來也做到開國上將,軍階卻比許光遠低了一級。

在這場三河壩之戰,雙方都死了過千人,觀乎「南昌起義」時也不過二萬士兵,可見戰情之慘烈。中共官方黨史高度肯定這場戰役,歌頌「烈士精神」,三河壩紀念碑說「沒有三河壩之戰,就沒有井岡山會師」,可見其地位。但其實這場戰役真正的英雄是國軍一方、和當地的客家鄉里,他們真的憑勇武精神「保家衛鄉」,成功擊退中共侵略軍,也可見「鬥地主」那一套,其實在「鄉下」也不一定得人心(參見從前談過「海陸豐殺人狂魔」彭湃的故事)。

這場戰役發生之時,祖父大概十歲,相信是他童年回憶的重要組成部份。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