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關於祖父為什麼對共產黨反感,自然和他在鄉下的「家庭成份」有關。這部分的資訊我一直沒有詳細掌握,直到近來多番訪談,才開始有了基本概念。

祖父的先祖在廣東省大埔縣算是「敵對階級」,雖然不過在三河壩一帶做一些小生意,經營士多、賣酒、小食之類,但已經足以被共產黨評為「富農」。而且更關鍵的是,祖父的父親(即太公)負責管理家族祖先的所有資產、田地和物業,於是又被理所當然的評為「地主」。加上大埔縣早在1927年,就被共軍入侵過,史稱「三河壩戰役」,祖父一家相信都猶有餘悸。他在抗戰勝利後帶同幾個弟弟「移民」英屬香港,可算有先見之明。

以下鄉下的經歷,就是近來才聽其他族叔說的。

中共建政後,本來對廣東的土改採取「暫緩」政策,因為主政廣東的葉劍英也是廣東客家人,對不少鄉里手下留情,但令毛澤東大為不滿,最終改派外省人來大開殺戒。不過正因如此,「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進行期間,廣東受到的衝擊還不是最嚴重,也就是「地主」們還是被「鬥」得相對「文明」,算是手下留情。

當時祖父等兄弟已經大量逃離鄉下,剩下太公、太婆作為「地主階級」被批鬥,所有私人財產都被充公,包括田地、祖業、私產、生意,自然也要被「人民群眾」「再教育」。不過畢竟是自己人的同性村落,其實沒有太多所謂「階級仇恨」,所以太公、太婆可以保命,也可以繼續住在大埔縣,雖然失去一切,但生活倒可以過下去。

既然是「批鬥」,自然少不了被開大會、強制勞動、乃至跪玻璃一類私刑。據說當時鄉里體諒太公、太婆年邁,「格外開恩」,准許他們派出一名媳婦「代鬥」,這就是我祖父其中一位弟弟留在鄉下的太太,也就是我的叔婆。於是被鬥得最慘的,正是這位叔婆,種種經歷,不足為外人道。

然而最大的悲劇,還在後頭。到了八十年代,鄧小平搞改革開放,這位叔婆終於成功申請來到香港團聚,但那時候卻發現,叔公已經另外娶了香港太太、另外有了香港孩子,堪稱典型的時代悲劇。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