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五叔最終選擇了入讀香港大學的心理學系,這很符合他的性格、興趣和專長,我覺得是一個perfect match。不過我們也要認識歷史。

今天心理學是收生很好的「神科」,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心理學卻是一個「異端學科」。不少人始終覺得心理學是「common sense」,心理治療就是談話、談話也可以收錢就是「呃錢」。我祖父一家、包括我父母都覺得,五叔是因為進醫學院失手,才選擇「最似醫學」的學系就讀,也始終不太take心理學seriously,經常覺得「心理呢啲嘢,唔使讀既」。而我祖父一生都不太清楚什麼是「心理學」,多年後都以為五叔讀社工,因為心理學屬於社會科學院。

早前說過連港大法學院,也是1969年才成立的「新」學科,而整個港大社會科學院,也是1968年才成立的。這要回溯到當時的Robinson校長,雖然作風有點保守,但任內的最大貢獻,就是不斷為港大拓展新領域。心理學在港大,本來是被當作「哲學」的一部份,屬於文學院的「哲學及心理學部」,直到1968年才獨立成系,作為社科院的一員。至於中大心理學系,要到1982年才成立,之前卻是屬於「社會學」的一個stream去副修。可見心理學逐步正名、獨立成科,不過是近年的事。至於獲得社會認受,還有漫漫長路。

然而到了我的年代,心理學不但在社會有高收入(也就是有高認受),在大學內部的勢力更是非常龐大,不但是社科院內收生最高的一科,心理學的教授,也逐步主導了社科院。以我較熟悉的中大為例,心理學系主任張妙清教授成了中大第一位女性副校長,現任社科院院長趙志裕也是心理學教授,年前從南洋理工加盟。

背後原因其實很簡單:在社科院各個學系當中,心理學最容易發表論文,得到的原始數據也最無爭議。近年國際學界嚴重向量化研究傾斜,講求「影響因子」,造就了心理學越來越「主流」,但也令心理學本身,同樣嚴重向數字傾斜,甚至令心理學開山祖師佛洛依德的理論,也被不少後輩批評為「沒有數字根據」。這趨勢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趨勢本身是客觀現實。

五叔就是在這個階段,在港大心理學系讀完學士、碩士,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他一直有強烈使命感,希望心理學得到應有的社會重視,經過幾十年,確是換了新天。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