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五叔出生時,祖父一家的環境已經相對不錯,所以他的物質生活,也就比其他兄弟要好,例如他們五兄弟當中,只有他一個讀過幼稚園(幼稚園是香港經濟起飛時的時髦新事物)。加上老年得子,祖父母都很喜歡他,而他的性格也先天的討喜,自然成了家中寵兒。

然而祖父母之前已經有了四個兒子,難免希望最後一個孩子是女孩(祖母晚年經常投訴「男仔唔癡家」),怎料依然是仔。因此某程度上,或潛意識地,或不自覺地,是把小兒子「兼任」女兒去栽培的。

以上是後來成為心理學博士的五叔對自己童年的分析。

當時祖父已經搬進跑馬地,五叔讀的幼稚園是寶血,然後選讀小學時,居然被父母安排進入女校:跑馬地的女貴族名校瑪利曼小學(瑪利曼中學的附屬小學)。「官方」的理由是「貪近」,因為學校位於藍塘道,也就是祖父母居住的正對面,可以行路上學,一分鐘就到,方便快捷。但五叔長大後,覺得這也反映了祖父母把他當作女孩的潛意識,而且他們那一代人,明顯低估了「女校男生」的挑戰。

瑪利曼作為女校,當時政策是在小一到小三,是接受男女生共讀的,但由於校內設施都是以女生為唯一對象,小四開始的男生已經開始發育,就不適合繼續就讀純女校。於是到了三年級畢業,瑪利曼就會轉介全體男生到友好教會學校聖約瑟小學,去完成餘下的小四至小六課程。

但這個轉校政策並非絕對強制,假如男生希望留下來讀到小六、甚至再讀上去,也沒有明文規定說不可以。當時祖父母就覺得,「反正個仔中學都係讀皇仁」(他們從來沒有任何假設任何一個兒子入不到皇仁的可能性),也不用轉校多此一舉,不如留下來就算。於是五叔就在女校讀了六年小學,到了四年班至六年班那三年,連他在內,全校整級只有3個男生。

我不知道這是否就是Twins的《女校男生》的想像。

這樣一來,五叔就和其他女生一樣,在學校上家政堂,一起學繡十字布,從此興趣都是偏向這一系,對男生典型的興趣例如相機、音響、模型等卻提不起勁。他自言這段學習經歷,影響了他一生:他為什麼這麼有異性緣,有這麼多女朋友,就是源自小學的經歷,令他很習慣和女生相處,反而和男生相處感到不自在,而到了今天,他依然女性朋友比男性朋友多很多。他也坦承女校的經歷,培養了他陰柔的一面,很懂得觀察別人的情緒,善解人意,知道如何和人溝通,語文技巧特好,這都是家中其他兄弟近乎完全不懂的。

但與此同時,自然也有男生覺得他經常和女孩一起,「陰陽怪氣」,這部份自然是出於妒忌,部份也確是因為五叔的說話方式非常溫柔,很有心理治療效果,令人感到一種宗教性的tranquility。對這種表達方式,buy的人非常buy,不喜歡的人就覺得很不自在。因此到了他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女client遠遠多於男病人。

這種觀察力、親和力、加上說話技巧的異能,終於令他日後選擇了心理學。當時這在香港是很偏鋒的學科,卻幾乎是為他度身訂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