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俄羅斯-烏克蘭邊境戰雲密布,為了了解俄羅斯未來的可能戰略,我們可以重溫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

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同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當然格魯吉亞面積要小得多,但都分別出過蘇聯領袖(史太林是格魯吉亞人,赫魯曉夫曾是烏克蘭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烏克蘭危機,依然是2004年「橙色革命」後遺症;2003年格魯吉亞則發生「玫瑰革命」,令親西方的薩卡什維利總統上台。西部烏克蘭人希望加入歐盟,薩卡什維利則要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並獲美國支持。由於格魯吉亞鄰近俄羅斯紛亂的高加索邊境,加上北約的軍事性質,故此對俄羅斯本部的直接威脅更大。

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兵克里米亞的理由是「烏克蘭出現法西斯政變」、「保護當地俄羅斯人民安全」。當地何解有「俄羅斯人民」?這與莫斯科發放俄國護照予克里米亞俄人,息息相關。與此同時,格魯吉亞戰爭爆發前十年,國內已打過兩場分離主義內戰,親俄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分別單方面宣布獨立,成為俄羅斯保護國,境內人民亦獲俄國護照保護。

2008年俄羅斯出兵格魯吉亞時,適逢北京奧運,全球注意力被分散,也預計不到俄方敢在這樣的時機出兵。時任總理的普京出席京奧開幕禮後,就親身赴往北奧塞梯指揮俄羅斯軍隊。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則發生在索契冬奧前後,西方媒體還天真地以為此乃烏克蘭親歐派的機遇,以為普京會投鼠忌器,但之後他又是去到前方指揮,並迅速行動。

格魯吉亞當時得到西方全力支持,但俄軍搶奪先機,西方只能調解,最終格魯吉亞還是失去了上述兩地。後來俄羅斯更在西方承認科索沃獨立後,正式承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獨立,作為報復。至於今日西方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同樣口惠而實不至。

2014年,在克里米亞負責佔領機場等戰略要地的是當地「民團」,目的是要挑起烏克蘭軍隊反應,而2008年的格魯吉亞總統正是被類似算計了一次。當時南奧塞梯「民團」挑釁格魯吉亞政府軍,亦企圖暗殺格魯吉亞支持的一些地方政府領袖,於是格魯吉亞總統決定大舉出兵「平亂」,令俄羅斯有了出兵口實,格魯吉亞軍力相比下,無異以卵擊石。俄軍出兵前,曾進行大規模演習,類似目前氣氛。

不過,俄軍在格魯吉亞用了五日,就完全打贏戰爭,不但主動在阿布哈茲開闢第二戰場,還攻入格魯吉亞本部,只避開首都第比利斯。如此速戰速決,相信不可能在領土廣闊的烏克蘭身上出現,因此西方評論員依然相信就算普京要行動,也只會是局部戰爭。

烏克蘭要汲取格魯吉亞的教訓,包括應明白西方的支持遠水不能救近火,雖說有美英等國簽訂的《布達佩斯備忘錄》保障,但美英直接軍事干預的可能性畢竟不高。只要烏克蘭的俄裔居民被民團或激進勢力攻擊,都足以成為俄國出兵的藉口,因此烏克蘭守軍一直異常克制。但只要普京真的豁出去,自然會有眾多內應「便宜行事」,要進一步肢解一個「東烏克蘭傀儡國」出來,還是綽綽有餘。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