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三叔的「山泥傾瀉颱風更」,香港的颱風,也絕對是集體回憶。

小時候,自然很渴望打風,除了因為放假,更因為打風期間,忽然感覺所有人的距離都很近。收音機每隔15分鐘的風暴消息,超市的搶購,所有人都煞有介事,彷彿一個「共同體」。這種魅力和向心力,正如2019年發生的事,很難用純理性計算。

小學時,有一位同學很愛報告風暴消息,自製一個「插卡電視機」,手劃颱風最新路線,記得其中一個他報導的颱風名叫「林茵」。但我當時很納悶:八號風球就不用上學,也就是他頂多只能報到三號,就像看世界盃只能看分組賽,有什麼意思?

自己第一次經歷的十號風球名叫愛倫,時為1983年。當時年紀很小,唯一記憶是家中貼滿十字玻璃,感覺很刺激。然後就聽父母講起他們經歷過的兩個特大風災:1962年的「溫黛」和1971年的「露絲」,每次都死亡過百人。很難想像當時的輿情,如果有了互聯網會怎樣。

與最近期的十號風球、2018年的山竹相比,後者完全沒有人命損失,帶來的影響更多是政府施政混亂而生,已經沒有那些年「走難」的震撼。雖然從我家下山滿目蒼夷的山路上班,確是一大奇景。

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風球,卻是1989年的颱風戈登,那不是十號風球,只是八號。戈登是當年的最強颱風,原訂路線會正面吹襲香港,而掛八號風球的翌日,我們一家就要上機到美加旅遊。那是我第一次出門到美加,其中一個原因是探望剛移民到加拿大不到一年的伯娘一家,我期待了很久。那次是跟團,很擔心颱風會令全團取消。那次出門也是在六四事件之後一個月,父母也很希望出去透透風,逃離一下。想不到最後戈登稍為改變風向,翌日居然變了三號,風雨飄搖之下成功起機,當時我寫了長長的日記,覺得是天意。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