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立陶宛開設「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一事,隨著中國強烈反制,正式出現戲劇性發展。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剛在電台受訪時表示,容許台灣開設代表處並沒有錯,但「以台灣為名」就是「錯誤」,投訴內閣並沒有就此事與他協商,批評此事「強烈影響了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預言「現在我們必須處理後果」。消息一出,台灣外交部明顯事前並未獲知會,被殺個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95歲高齡、國內德高望重的立陶宛前總統阿達姆庫斯(Valdas Adamkus)也高調出山批評此事,認為立陶宛這種小國不應捲入大國爭霸當爛頭卒,讓國家陷入突發危機,蒙受損失,明顯和現任總統有默契。立陶宛反對黨其實一直也不支持這對華強硬政策,現在自然乘機強化對執政黨的批評,希望作為扳倒現政府上台的契機。

假如我們單看上述發展,很容易以為立陶宛已經出現「後悔」的一面倒民意,或立陶宛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很深,而這些都是親共評論、大外宣嘗試不斷傳遞的訊息。其實真相要複雜得多,絕非這樣單純,也可見中國的「戰狼外交」操作其實粗中有細,比想像中的更難纏。

真正令立陶宛總統轉向的,其實是德國。立陶宛和中國的雙邊貿易並不重要,即使全部失去,影響也是有限,政府就是計算了最壞情況,包括中國把立陶宛大使館降格為「代辦」,大概都覺得可以承受,甚或可以從台灣、美國、歐盟那裏得到更多補償,才決定對北京說不。立陶宛總統並非純粹虛君,而是全民直選、有外交實權的,說他事前不知情絕不可能;雖然他是獨立身份當選、並非屬於內閣的政黨,但他幾個月來也一直強調立陶宛有權這樣做,也是相信政府的計算能挺下去。所以說府院步伐不一,不過是現在要轉向的下台階。

但中國的反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連「任何含有立陶宛製造成份、原料、服務」的產品,也一併制裁,這就明顯超出立陶宛根據balance sheet的數字計算(即中國的瘋狂報復程度,超過了一般理性國家的想像)。立陶宛是歐盟國家,歐盟是立陶宛的主要市場,而不少歐盟國家產品都有立陶宛原料或成份在內,這樣一來,中國變相就是「局部制裁歐盟」,受影響的就直接變成使用立陶宛原料、零件的歐盟企業,特別是德國車廠。

中國算準了這一點,就派出龐大暗子對德國下功夫。而德國政府剛換屆,雖然來自綠黨的外長對華強硬,但聯合政府的社民黨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一直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也希望保持和國內企業的友好關係,於是正好用這機會,鼓勵德國企業去反映「不滿」,順勢警告外長不可罔顧企業利益而強烈反華。這樣一來,德國企業除了本身已經受到中國制裁立陶宛影響,也有了更多誘因,去提供「子彈」給新總理內鬥,於是就請了大批游說團,對立陶宛總統、前總統、反對黨大規模游說,於是,就有了目前的外交大轉向。

巧合的是,立陶宛政府目前民望又降至新低,不過原因並非中國大外宣宣傳那樣「得罪中國」,而反而是「不夠強硬」。話說立陶宛鄰國白羅斯的獨裁盧卡申科政府一直以人為製造難民危機,即讓難民走到歐盟邊境(也就是立陶宛),去還擊歐盟的制裁;而美國剛宣佈全面經濟制裁白羅斯,希望立陶宛能配合,並暗示這是能否提供更多援助的關鍵。然而立陶宛在美國宣佈制裁前,已經和白羅斯鉀肥公司簽訂運輸合約,政府決定繼續履行合約,把白羅斯貨物通過立陶宛火車運出境,令美國大為不滿,民間也覺得會失信於西方盟友,甚至發展成倒閣危機。兩件事加在一起,立陶宛人開始擔心美國、歐盟的援助,會因為政府對白羅斯不夠強硬而不來,這時候德國游說團又出現,一時間,就風雨欲來。

不過這是否純粹巧合?卻也難說。白羅斯、俄羅斯、中國一直有某種外交默契,中俄元首剛舉行圍爐對話說要互相扶持、反擊美國的「偽民主峰會」;俄羅斯是白羅斯的後台老闆;而白羅斯則是帶領「完善民主」陣營去支持《港區國安法》的領頭羊。假如整個發展是一併操作,同時俄羅斯又在烏克蘭邊境對西方施壓,整場衝突,其實已經是世界大戰的規模,中白俄三國分三條戰線,全方位挑戰美國和歐盟。立陶宛居於其中兩條戰線的前線,未感受到盟友的實質支持,內部民主制度的制衡,卻已經開始令自己挺不住。

在這個大棋局之中,最無奈的,自然是台灣。台灣外交部一直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成立,宣傳為外交突破、未來取代建交模式的秘密武器,而一些和中國貿易相對有限的國家例如捷克,本來也躍躍欲試,要效法立陶宛。但假如立陶宛最終真的撤回決定,讓台灣代表處重新改名為「台北」,這對台灣外交、政府的士氣,難免是空前打擊。雖然這並非第一次:年前圭亞那本來也同意了「台灣代表處」設立,但又是在中國壓力下改變主意,不過那次錢後只有短短兩天,這次立陶宛的決定卻已經宣傳了幾個月,一直都高姿態義無反顧,台灣也發起了全民買立陶宛啤酒等運動。要是一下子煞停,不但尷尬,也會令反對黨藍營幸災樂禍,而此刻後者已經在配合中國小粉紅、大外宣,統一口徑宣傳「不要橫挑強鄰」。

種種跡象可見,假如沒有戲劇性發展,立陶宛的外交轉向,恐怕難以避免。戲劇性發展不是不可能,但必須是來自歐盟強而有力、一往無前的集體團結支持,與及美國給予具體實質利益。否則就是正如中國大外宣所言,大國只是以立陶宛為condom試水溫。假如結果真是那樣,恐怕拜登的「民主峰會」再也沒有公信力可言,歐盟「團結一致」的外交改革也名存實亡,中國各個擊破、拉攏各國資本家拖政府後退的「銳實力」外交繼續無往不利,立陶宛、烏克蘭一類小國對西方大國從此失信,大國則會進一步被大企業牽著鼻子走。這樣發展下去,對全球局勢、人類文明、自由世界,自然不是一件好事。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