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分享】1990年北京亞運 Vs 2022年北京冬奧:突破圍堵還是最後盛宴? (Patreon)
Content
日前與同事聚餐。有位同事提到1990北京亞運時,正攻讀某北京理科名校的大學二年級,當時亦成為亞運志願者,令我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六四後的一年,中共是如何突破外交包圍,舉辦了第一次在社會主義陣營舉行的亞運會。
當年北京武力鎮壓學運後,只有「鐵桿朋友」北韓、巴基斯坦等國家支持鎮壓,不少鄰國都表示遺憾。但始終「阿媽打仔關我鬼事」(印度即如是觀),而泰國在七十年代亦血腥鎮壓大學生、且尚未平反(1976政法大學大屠殺),態度自然也不會十分鮮明。
日韓台三個傳統親美勢力的取態,卻十分玩味。中韓兩國互有所求,前者希望漢城與中華民國斷交、和帶來大量資金;後者不能忽視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紅利,並期望北京可以減少對平壤的援助,從而穩定朝鮮半島局勢。在經濟外交多重考慮下,韓國對六四的回應十分mild,外務部僅「表示關注」。
日本和中華民國的態度,在亞洲國家中則算得上十分強硬。日本召見駐華大使、撤回外派員工,並凍結貸款。台灣總統李登輝則發表嚴厲聲明,並公佈四項措施支持民運。但以上種種,都沒有令日韓抵制亞運,台灣更以「中華台北」身份,20年來首次參加亞運。英屬香港、葡屬澳門,亦都參與其中。
中共則希望「釋出善意」,通過成功舉辦亞運會,打破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的外交封鎖。時任總理李鵬於1月解除北京歷時大半年的戒嚴,並在正式舉辦亞運前兩個月,允許走避美國大使館超過一年的方勵之夫婦離境。隨著冷戰終結,「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老布殊從六四之始,就只是「是但求其」批評北京,關係冰封一年後,西方陣營就逐漸解除對華封鎖。
最終,成功舉辦亞運的中共打響如意算盤,重塑「大國形象」,一年後建立與東盟對話機制,兩年後中韓正式建交,然後鄧小平南巡,確立繼續改革開放路線。自此中共勉強叫逃出生天。
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徹底警醒國際社會,各國對冬奧又會怎樣?當然,期望中共如釋放方勵之夫婦一樣「認低威」,送張展等政治犯離境,未免不切實際。五眼聯盟雖外交杯葛,但翻查歷史,難免得多「美國佬最後咪都參加」的印象。然而這次中國再取巧借運動來突破圍堵,同樣不大可能。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性減少、經濟下行、債務爆煲,明年二月的冬奧,很可能會成為中共大外宣、大內宣最後的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