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今時今日的「新香港」,學生必須「紀念」「南京大屠殺國祭日」,但這是典型的「被建構的歷史」,而這個「國祭日」也絕非「自古以來」就有的。今天要「愛國」的教師,又是否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表面上,這始於2005年,全國政協委員趙龍在「兩會」提案,呼籲在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提案當時不了了之,到了習近平上台後的2013年,南京市政協副主席鄒建平第三次遞交有關舉行國家公祭的議案,這次換了朝代,結局也就不同,一年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就正式通過有關決定。

2014年12月13日,北京政府正式設立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祭奠在南京大屠殺死亡的中國人,並迅速擴展到全國。自此,每年12月13日才有大規模、由上而下的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內容包括奏唱國歌、會場下半旗、敲響「和平大鐘」、南京市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停駛鳴笛等。

其實在中共改革開放的1979年前,中國歷史課本並沒有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任何記載。例如在1958年版《中學歷史教師手冊》的「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有關「1937年」,只有「日軍侵占上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沒有「南京大屠殺」的任何記述。直到1979年版中學歷史書,「南京大屠殺」一詞才首次登場。當時中國還要爭取日本經濟援助,直至1985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館,中國人民才開始公開紀念南京大屠殺。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文革期間提及南京大屠殺的人,甚至會被扣上「歷史反革命」帽子批鬥,當時反「美帝」、「蘇修」才是主旋律。

毛澤東在中共政權成立後,曾造訪南京20多次,卻沒有一次提過南京大屠殺,反而曾公開「感謝」日軍侵華,並沒有今天歇斯底里的「愛國」包袱。日本筑波大學名譽教授遠藤譽甚至認為,毛澤東對日軍擊潰國軍、為他復仇,是真心感到高興的。真正轉捩點是六四事件後,馬列信仰全面崩潰,「愛國主義」成了中共唯一能合理化一黨專政的意識形態,於是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那時候開始。

諷刺的是,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南京大屠殺的冷處理,蔣介石與蔣經國統治台灣時,卻更重視抗日戰爭歷史的宣傳,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的記述。例如1972年,日本對台斷交時,蔣介石政府就在校園積極推動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國恥教育」,透過宣傳國仇家恨,去凝聚向心力。隨著台灣民主化,這一套已不復存在,卻完全被對岸政權青出於藍地繼承過去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