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父親所以讀博士,以我理解,和祖父的期望有關。而我父親似乎也一直覺得,我讀博士的原因,部份和他的期望有關。這是否事實?

其實很多事情,就算是第一人身份的往事,也不會有絕對非黑即白的答案。很多時候,人生的決定,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決定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那是一個「決定」。

小時候覺得在大學工作很悠閒,父親的生活是一個「榜樣」,那固然是一個事實。今天看來,那時候的大學教授,和新一代被賦予的KPI,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但某程度上,兩者是很難比較的:那時候的香港只有一、兩家大學,博士卻也不是在大學任教的必須條件,「大學」反而更像尋求知識的地方,而不是現在的官僚工廠。

在21世紀,希望到上一代的大學環境工作,這選項不存在。這點我當然要入行後才完全知道,但之前也不是全然不知。所以,不能算是「被騙」而讀。

不少人讀博士的主要動機,對我而言都不成立。有的人非常需要「博士」這個頭銜,起碼我讀書時,沒有這個癖好,it's nice to have,但本身不值得花太多成本去追求。有些人真心喜歡學術世界的環境,而我對學術界的規範非常反感,也不享受那種討論:我喜歡讀書、有自己一套學習和思考的方式,但學術「界」是另一回事。有些人(說白了)沒有在社會求生的其他能力,象牙塔已經是最好的保護傘,而我雖然討厭社交和見人,但討厭和做不到是兩回事。有的人希望讀博士去改變世界,我從不是由早到晚談理想的人:不代表沒有自己的理想,但那和博士學位完全無關。

真正令我去讀博士的原因,我說過很多次,但一般人都不相信。然而,我想讀這個系列到這裏的朋友,會逐漸容易理解。我讀國際關係,誘因是要看清楚世界,特別是去旅行,這方面我有非常強的好奇心,也知道自己的專長,在於把零碎、貌似不相干的東西變成系統,或重構一個其他人看不到的系統。對我而言,到索馬利蘭,和拍娛樂節目、去政治集會,本質上首先都是好奇、做「field study」;滿足感來自好奇心的滿足,和想通一些事情,而不是隨之而來的虛榮或包袱。

這些獵奇當中,到不同地方旅行,對我的滿足感最大。有什麼比讀國際關係博士,更合理到九唔搭八的地方旅行?由於寫博士論文基本上不需要多少時間,那幾年的生活,就可以用來周遊列國。只要用心找一些exotic地方主辦的學術會議,即使是博士研究生,也肯定能找到包食宿、機票的機會,例如我就是這樣在讀書時去摩洛哥「開會旅遊」。

本來我大學畢業時,最直接想做的,就是完全take一年gap year,四處流浪。但以我的家庭教育、身邊人的期望,和身邊同學的「正常」取態,我要是一、兩年沒有工作去「旅行」,會承受非常大的壓力。雖然可以不理會,但不理會的代價,同樣是令自己麻煩。

於是,既能令這種壓力消減,又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去讀一個博士:主流的人覺得「正常」,我卻能用最短的時間應付官方需求,然後儘量做自己想做的事。

儘量擴大自己的鳥籠,儘可能爭取自由,儘量不理會被賦予的規範,又儘量不致於完全被看作異類,如今看來,一直是我的生存之道,也是和整個主流社會的博弈。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