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以香港殘奧跑步冠軍蘇樺偉的故事為藍本的《媽媽的神奇小子》,開宗明義是典型勵志片,演員的演出固然非常精采,目標觀眾也很清晰。但假如從社會科學角度,這電影本來是可以探討更多深層問題的,甚至足以成為港版《阿甘正傳》。至於是否因為要遷就大陸市場,而刻意降低思考空間,就不得而知。

一位傷殘運動員要每日面對的,自然免不了社會的歧視,但甚麼是「歧視」甚麼是「不同」、甚麼是「同情」甚麼是「侮辱」,怎樣才算是「positive discrimination」,卻又很難清晰一刀切。這正是值得思考的空間。例如電影的蘇媽拒絕小販請兒子飲可樂,就是覺得這是「正向歧視」;但與此同時,她又每一刻都提醒自己兒子不是「正常人」。那究竟當事人怎樣理順這個身份認同?他愛的女孩拒絕了他,但某程度上,卻正是沒有因為憐憫而勉強去愛,也許這才是更真摯的友誼。電影的刻劃,對這些都是刻意點到即止,因為鑽下去牽涉到社會制度、潛規則、平機會等敏感話題,就難免引起「麻煩」。

蘇樺偉的病是先天痙攣,但智商並沒有任何問題,也就是和常人無異。然而因為他的presentation,肯定從小到大,遇到過太多把他當作弱智的人。一個智商正常的人,看到這些世態,肯定充滿感觸;從他的視角,也可以看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事。道貌岸然的社會賢達,假如當他是弱能、或搖錢樹,他本人一定知道,也一定有反應。《阿甘正傳》的主角,真的有智力問題,但眼中的世界,依然能看破世情,何況人生閱歷已經很豐富的蘇樺偉?然而在電影,幾乎所有人都是「好人」,和諧、潔淨得很教材feel,失去了太多可以思考的靈光。

電影帶出運動員生涯短暫、退役後沒有保障的事實,固然很重要。但和政府一樣,只提出問題、而沒有帶出答案,卻是很浪費。其實真實的蘇樺偉退役後,起碼可以當有關體育機構的文職人員,他的教練也是退役運動員;只是怎樣把這些待遇化作社會結構,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英國20年前奧運失利後,洗心革面改革體育,但並非以中國式舉國體制催谷金牌,而是加強在不同層級的全民運動,無形中增加了大量工作機會,建立了完善生態鏈。假如香港做到這一點,運動風氣才能不用靠個別明星,也能普及。問題是香港的體育界長期為某幾個家族把持,說得太多,又可能有權貴不高興,所以又是要按下不表。

缺少了社會性思考,這類勵志電影的觀賞價值,就剩下拍攝技巧、配樂和演技,未免可惜。假如未來的香港電影,都要符合這個中國主旋律,自然是更大的可惜。

Files

Comments

Regina Siu

“ 看完都覺得有些「蜻蜓點水」,慶幸真實的蘇樺偉退役後可以當殘奧機構的文職人員,他媽媽說是榮譽顧問。還有,吳君如的阿媽造型太「靚」! 個仔「老」得快個阿媽,有點不真實!😂” 飾演蘇樺偉的三位演員演得不錯,片尾主題曲非常動聽!👍

Meow

這套戲ok,但感動唔到我,可能正如教授所言,考慮太多,樣樣只輕輕帶過,無較深入嘅刻劃,浪費咗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