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Downloads

Content

畢華流在八十年代「舊香港」出版的《主席手記》、《捕捉女王》等幽默校園小說系列,曾經風靡好幾代人,究竟當時校園真正的情況是怎樣的?今天回看,那一代人的校園生活,又有何樂趣與不足?《主席手記》筆下的高材生「小蔡」,原來正是曾在香港電視工作、並在港視抗爭期間留守政總現場的資深傳媒人蔡錦源,這次請到他分享那些年和畢華流等「凱中」同學的生活點滴,與及慨嘆那一代人做得不夠的唏噓,相信能引起不少朋友的集體回憶和共鳴。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3PAaBv29I

⏺ 真香港時間囊034:畢華流全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8191586

Comments

Wendy Lam

Wow 好䦕心聽到蔡錦源提起“年青人週報”,我以前也是經常睇呢份報章,好鐘意好鐘意,好後悔我竟沒有留起一兩份留念,果時可能移民,實在太多東西要執。

James Lo

感謝小蔡驚喜現身,也感謝他的分享,期待下集。聽罷有點唏噓,同時也感受到一點點的共鳴。的確,畢華流的小說基礎上只有兩大範疇:生活及信仰。我的第一本畢華流,說來慚愧,並不是《主席手記》,而是《萬能老師》。那是我初中時代的事,看了第一本便一直追下去,然後本本買。《少年遊》系列也是我十分鐘愛的,校園生活的話,去到《悔人好倦》,便是為儲而買了。 在對談中小蔡提到當年他的校園不關心社會,比較少涉及政治;小蔡中六之時正是小弟出生之年,因此我也只可以以自己中學的年代去分享。印象中,在我初中時期所經歷的國際關係大事件,正正就是六四、柏林圍牆的倒塌、蘇聯解體,以及第一次海灣戰爭。後三者相對遙遠,六四事件卻是刻骨銘心的,因為當年全香港幾乎所有學校一夜之間都全部懂得唱中國國歌以及國際歌,當《天佑女皇》都未識唱嘅時候,中國國歌同埋《血染的風采》就已經能夠琅琅上口,那是我中學時代第一次所接觸及認識的中國大陸-一個神秘而封鎖的古國度,是Beyond的《大地》,是李建復的《龍的傳人》以及上中國歷史課時的遠古國度。我當時的理解,中國是一個人權及自由民主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社會的國家,共產黨是不可信以及邪惡的。由於家庭兩代很早已經從內地遷移到香港,因此對大陸的印象基礎上是零。 及後嘅蘇聯解體和海灣戰爭,印象中老師在班主任課的時候也沒有怎樣討論,都是和幾位比較要好的同學在小息及午息的時候拿出來聊聊,好快就發現原來籃球足球羽毛球以及鄰班的女孩比較重要,國際時事距離我們太遠,又或者當年六四印象太深刻,老師要我們站在操場上聽他們的分享以及基礎上係上歷史課,當時閒閒哋要喺操場企個幾兩個鐘,女生都暈低咗幾件(不過唔係太震撼而係中暑),可能因為咁大家都有所避忌吧。畢竟中學年代,「中學生應否談戀愛」總比「中學生應否關心政治」來得吸引。 這是天真及無知嗎?in some sense 可以這樣說,畢竟當時社會環境相對溫室,香港正正展開其黃金年代,針仍然未拮到肉,鄧小平南巡的改革開放講話,曾經令我們稍有遐想,以為中國民主化不遠矣,九七年的香港只會更加繁榮,世界只會變得更美好。作為中學生,一切都顯得理所當然,在溫室裏面,又怎麼知道世途險惡呢。 因此在反送中運動期間,當我們這一代看見年青人們的抗爭,由校園站出來勇敢表達的時候,心內那種絲絲的歉咎,就好像六四那年我們衝得不夠前,未能夠為自己的下一代爭取更光明的未來,最後被溫水煮蛙式般蠶食,更令到自己的家鄉遭到沒頂之災。

Luk Jyut

那個年代,中學生與政治最近的距離,大概就真的只是六四,而那時候也未必知道,原來這就是政治。所以真的就如小蔡所言,那個年代的中學生,是在溫室長大。當看到這一代學生拋頭顱、灑熱血,更感早生的自己實在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