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中日甲午戰爭時大清流行的「假新聞」,頗有類似今日社交媒體fake news的功能,而作為甲午戰爭勝方的日方也製作版畫,除了歌功頌德、大肆表達日軍的強大之外,也可以看到更多。

例如一些版畫附有歐陸語言,顯示日方當時積極向歐洲展示自身力量、渴求烈強接納和承認的心態。而日本畫師也會「二創」中國畫師的「清軍大勝」作品,諷刺中國人不願接受現實,這裡可以看見日本人的「知中」,以及百多年前「古人」的心態,與現代人其實沒太大分別。

兩國畫師透過「二創」互相嘲諷,類似我們在社交網絡上以「分享」或「retweet」來發表評論/吵架;至於今日在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迷因」(meme) ,操作靈感大概就是來自以前時事畫報上的單幅作品,配以少量說明文字諷刺時弊。這類作品在甲午戰爭期間,也大為流行。甚至有評論指,這場戰爭令一度已經衰落的浮世繪風格,再次(和最後一次)流行。

假新聞、謠言雖然怎說也不理想,不過它的存在和擴散,顯然也有人性的脈絡。與啟蒙時代和理想家的期望不一樣,人始終是非理性的。人的心理,有自我保護機制,而人類社會也以各種程度不一的謊言潤滑自身。一群有相似認同感的人,就是國家、民族,事實上是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另類事實」,也就是共同信仰的「假新聞」,它的存在可能是集體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而每一個國家民族的由來傳說,幾乎沒有一個是真實的。這些「假」,可能是官方維護的,也可能是民間約定俗成的文化,分別只是這種「不求真」,程度是極端或者較為溫和。

BBC年前曾有一篇文章,問道「如果所有謊言都消失會怎樣?」最簡單的例子是,如果我們轉了髮型、換了一對新鞋,我們期望別人坦白回答,還是圓滑評論?十個評價者,可能有一個直抒己見而惡評,你聽到自然會不開心,人與人之間關係可能就會破壞。兩個普通人之間的心病,可能只是心病;但如果是兩個社團的大佬、兩個政黨、兩個國家,衝突的代價就不容易說。

很多時候,個人都會撒謊來得到方便和利益,同樣的,分別只是程度和對別人有沒有傷害,即所謂現實的成人社會中,有「白色謊言」這個分類。文章徵引哈佛大學倫理學家Sissela Bok的評論:「與其他獲取權力的方式相比,說謊簡單易行……為了得到錢財,撒謊可比肉體攻擊或者搶銀行要容易得多。」杜克大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Dan Ariely則說得更直白,沒有「謊言」,意味著我們在各種事情上得到的回饋﹐會更誠實和殘酷。「人們並不像你想的那樣關注你,你也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重要和高素質。」

這就是為甚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今日被視為歷史定論,但在當時卻流行另一種看法,近年流行的網絡名詞「曼德拉效應」,不就是那麼回事?謊言除了令別人的敵意降低,其實也是出於自身的心理需要。有些事情就像民間故事,以訛傳訛之中,附帶其他社會功能。希臘神話有人物戴上蠟燭翅膀飛翅,最後翅膀因為太接近太陽而溶化墜落。最可怕的也許不是假新聞,而是地球人內心對它的需求,而不自知。

小詞典:曼德拉效應

即虛假記憶,名詞源自2010年,一名博客分享自己記憶中南非總統孟德拉已於八十年代去世,而在網絡有眾多認同和應,甚或聯繫到自己的親身經歷,反映集體記憶不一定準確,而且新舊記憶與幻角可能比自覺交替,成為研究「平行時空」的心理學課題。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Frank Wong

認識到人的心理防衛機制的重要性,的確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然後探究觸發心理防衛機制背後的心理創傷,由心理創傷再深入探索人類心靈。這或許是未來解決人類各種問題的非常有效途徑。

Dada Ho

最近的一個例證就是,侵侵選舉的陰謀論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