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未來學🇸🇦🇭🇰】香港製造的人工智能機械人Sophia得到沙特公民權 (Patreon)
Content
當人工智能機械人大規模出現後,世界又會變成怎樣?
香港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製造的Sophia,可能是現在最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她能夠跟人類對答如流,甚至會開玩笑 (聲稱要「毀滅人類」),但她的外表明顯還是人工味重,人們一眼就看出她並不是真人,所以目前還沒有引起恐慌。但假如Sophia持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各行各業紛紛現身,人類對智能機械人的恐慌卻可能擴大,甚至在支持、反對推廣人工智能機械人的兩派之間,造成社會衝突。
然後,關於人工智能機械人是否應該有「人權」和「公民權」的爭議,恐怕也會隨之出現,其實現在已經初見苗頭,只是世人不察覺而已,因為Sophia居然已拿到沙特阿拉伯的「公民權」──當然,這只是沙特的宣傳,以鼓勵參與沙特「未來投資計劃」的Sophia生產商,從而希望吸引更多創科專才服務沙特,配合沙特的減低依賴石油的「改革開放」。但這類事情可一可再,假如有其他要另闢蹊徑的國家大規模給予人工智能機械人「公民權」,慢慢人類的倫理道德,就會不再一樣。
很多關於電影、動漫的討論,都援引了「恐怖」谷理論。當觀眾確實在作品中感受到恐懼或衝突,某程度上也證明了這理論,例如《詭娃安娜貝爾》那個擁有人臉的洋娃娃、《攻殼機動隊》人機合一的草薙素子、史蒂芬金創造的恐怖小丑等。畢竟在恐怖作品中,怪物總要有一點像人,才算恐怖;猛獸或其他怪物當然也能製造驚恐,但怪物如果是人形變種,通常更令人心裡發毛,因為那觸及心理學的深層恐懼,而不只是官能性的恐懼。
假如我們進一步思考這悖論,可以聯想到更多。人工智能機械人現在被設計成「人」的樣子,而不是R2D2,因為它們是用來深度幫助人類、與人類互動和社交,所以才必須令人類感到親切。理論上,成為人類的「同類」,自然是跟人類打成一片的最好方法,但人類卻會對接近那個「臨界點」的擬人物感到恐懼,潛意識擔心自己被取代,從而產生妒忌、反感、恐懼等無以名狀的心理反應。其實以往的機械也可以做得更像人,但正是因為「恐怖谷理論」,才讓它們不那麼像真,以免立刻激起更多人對失業的憂慮,這是為甚麼特朗普的選民情願相信是中國、而不是人工智能令他們失業的主因。
還有一個和「恐怖谷理論」有關的現實問題,就是越來越普及的性愛機械人。
根據傳統道德標準,不少性愛方式都被判斷為不倫,但假如對手是仿真度高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則只屬個人行為,理論上,和性愛公仔沒有分別。不過同時出現的,也包括以兒童型態出現的人工智能性愛機械人,滿足像是戀童癖一類,普遍不被任何國家法律容許的性癖好。目前的性愛機械人依然是社交形的,產品的銷售、推廣和應用,也考慮到大眾或多或少的「恐怖谷」心理,但假如有一天,這些性愛機械人高度像真,生產者究竟是助長了戀童癖陽光化,還是為避免出現針對真人的兒童性罪行提供了建設性解決方案,相信會成為未來辯論比賽的熱門題目。
根據「恐怖谷理論」原創者森政弘假設,當機械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增加,最後到達足以以假亂真的時候,臨界點就會過去,人類既然已不能分辨真假,也就不懂得恐懼,對其的反感,卻又會完全消失,官感重新回到正向。不過這後段的幻想理論成份更重,因為以現時的技術,人類社會還未能製造突破「恐怖谷理論」的擬真機械人,而一旦有了這樣的技術,是否讓其出現,大概也和基因改造嬰兒一樣,會觸法全球性的大辯論,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也會有不同答案。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