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後國安法時代,以政治掛帥、「中國優先」方式處理疫情的「新香港」,與世界繼續漸行漸遠。鄭市長月娥在疫情放緩下,仍緊跟中國「清零政策」,以與中國恢復通關作首要任務,有消息指擬在明年年底中共二十大會議後才能對外通關,令原來只因防疫而設的通關限制,變成可能壓垮香港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包括英美在內的25個國家的旅客抵港後,須自費在酒店隔離21日,其他地方旅客則隔離14日,預計措施將持續至2022年,目前亦未有任何放寬通關的時間表。這政策大大影響外資留住人才,亦與世界先進地區「與病毒共存」政策背道而馳。

《金融時報》報導,繼早前英美商會去信鄭市長,遊說放寬通關限制、卻如同與牆對話,亞洲證劵業及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日前罕有代表155間大型銀行和基金公司(包括高盛、貝萊德等),去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呼籲政府制定通關限制放寬時間表。

Asifma引述調查指,已有近48%公司正考慮將員工或部門遷出香港,有3/4公司表示難以吸引人才留在香港。協會警告香港若繼續實行高度限制的通關政策,將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希望港府盡最大努力促進對話,充分考慮封關對經濟的長遠風險。Asifma建議港府應決定在達到特定疫苗接種率後,放寬通關限制,「超出與中國通關的直接目標」,最終接受與病毒共存,令企業、家庭和社區能夠更有效規劃未來。

此時此刻,在亞太區,香港的最大競爭對手新加坡在通關限制達21個月後,於上周與10個國家及地區開放免檢疫通關安排;澳洲、紐西蘭、泰國等,也在近期陸續重新開放通關。

對於Asifma提出的建議和警告,港府自然未有即時回應。鄭市長日前表示,為獲得中國信任,將取消多個獲豁免的免檢疫通關群組,變相進一步收緊通關措施,以達到儘快和大陸通過的目的。這樣的邏輯,實在匪夷所思。似乎鄭市長真正關心的,除了何時與大陸通關,就是如何研發與中國、澳門相似共用的健康碼系統。

至於甚麼國際金融中心,早就是明日黃花。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