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來不少朋友關心捷克,又是通識時候。

5年前,捷克政府宣佈國名將正式使用新簡稱「Czechia」。其實自捷克獨立以來,對國名的「正名」爭議從未停止,雖然政府似已下定決心,其實仍未必能一錘定音。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大戰後併湊起來的國家,自從斯洛伐克在冷戰後獨立,「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一直是另一邊的官方全名。這次「正名」的主要解釋,就是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可正式簡稱為「Russia」,捷克共和國卻不能簡稱為 「Czech」,因為「Czech」在英語只有「捷克人」、「捷克的」等意思,卻不含有一個政治實體的實質,容易引起混淆。

以「Czechia」為捷克國名簡稱的設想,可追溯到1993年,這一單詞的拉丁語更可追溯至1841年。1997年,捷克發起了一項「Civic Initiative Czechia」運動,出現了專門網站宣傳「Czechia」一詞。根據《華盛頓郵報》Adam Taylor的文章,本屆捷克政府對「Czechia」的推廣尤其積極,總統澤曼就是這一稱呼的堅定支持者,曾說「Czechia比Czech Republic更有溫度」。之前也有人提出以捷克語「Cesko」稱呼捷克,但不少人認為該詞突兀,首任總統哈維爾更表示非常反感。我有一位捷克同事Marketa Moore博士,對這次正名事宜也相當著緊。

然而,從政府公佈「正名」後的國民反應來看,適應尚須時間。有捷克人對媒體表示,「Czechia」發音短促刺耳,聽起來並不舒服,而且讓人想到俄羅斯的「車臣」(Chechenya),但這些只是技術性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於「Czechia」在捷克語意中源自波希米亞王國,但今天波希米亞(Bohemia)只是捷克其中一個地區,不少人就認為,「Czechai」容易忽略了同屬捷克共和國的摩拉維亞(Moravia)、西里西亞(Silesia)兩地,乃至可能引起分離主義危機。這段歷史,在「歐洲動態2.0」這個網站有詳細介紹。

這個「正名」例子,給我們的啓示有很多。不少人關注對國內身份認同的影響,但捷克在國際舞台的進取心,似乎更值得注意。捷克在前華約陣營中,國民教育水平、文化素養、經濟發展等都居於前列,目前處於中歐關鍵位置,雖然面積小了,但潛力一點不差,布拉格已成為歐洲其中一個大都會,一直相信自己能承擔溝通東西方的角色,而「東方」除了俄羅斯,還有中國。

但外交上談起「捷克共和國」,往往予人一種「捷克斯洛伐克被分裂後殘存部份」的感覺,就像馬其頓獨立以來的正式國名長期是「前南斯拉夫聯邦的馬其頓共和國」,老是給人一種過渡中、未完全成氣候的印象,直到近年和希臘和解,使用「北馬其頓」,才算交代過去。國名出現新的官方簡稱,卻是外交重新上路的機會,不少國家都是通過「微調」國號,宣示新時代的到來:例如由「剛果」變成「扎伊爾」再變回「剛果」,又或「羅德西亞」變成「津巴布韋」。

捷克畢竟沒有忽然改名的理由,但加一個簡稱,卻有了部份效果。相信再過十年,這效果會相當明顯。

小詞典:波希米亞(Bohemia)

現屬捷克共和國省份之一,中世紀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國,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逐漸兼併鄰近摩拉維亞等用捷克語的其他地區,後來屬奧匈帝國一省,雖然曾多次爭取像匈牙利那樣享有雙元地位,但不得要領。隨著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被肢解,昔日的波希米亞王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主體。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