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起阿爾巴尼亞,上一代朋友必然印象難忘。在文革期間,中國反美帝、反蘇修,唯一緊跟毛澤東的國家政府,只有阿爾巴尼亞。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為了扶持這個「歐洲真社會主義燈塔」,提供數十萬噸糧食、億計匯款,甚至不惜向加拿大購買糧食去接濟阿爾巴尼亞,行為極其「浪漫」。

阿爾巴尼亞共黨領袖霍查(Enver Hoxha)1943年開始領導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二戰後成為最高領袖,至1985年去世,前後掌權四十多年。霍查奉行鐵腕管治,對內殘酷鎮壓異己、對外與蘇聯、南斯拉夫先後反目,國際形勢異常孤立,卻自居「世上唯一社會主義國家」領袖。鄧小平改革開放後,霍查又翻臉不認人,批評中國也走上「修正主義道路」,中國亦不會再浪費這些無謂資源,兩國關係進入冬眠期,但當地人提起中國,特別是老人家,無不深有感受。

冷戰結束後,阿爾巴尼亞混亂了一輪,不少難民逃到國外,一度久違於國際視野。

直到「一帶一路」時代,中國再次想起這位久違的「小弟」,早前中國已與東歐諸國訂立16+1協議,而阿爾巴尼亞處於巴爾幹前沿,戰略價值又重新彰顯起來。阿爾巴尼亞除了能舖橋搭路到歐洲大陸,也擁有天然資源,石油、礦產如鉻等對中國都有吸引力。2016年,中國洲際油氣集團收購了前身是阿爾巴尼亞國家石油公司的班克斯石油公司,這也是「一帶一路」時代的典型作風。

對阿爾巴尼亞而言,中國的基建資金自然吸引。阿爾巴尼亞因為從前的鎖國,令它仍然是歐洲最貧窮國家之一,雖然政府已作出多項改革,經濟也穩步上升,但基建仍然薄弱,鐵路運輸不可靠,公路也只有首都地拉那與都拉斯(Durrës)兩大城市間的部份較達標,全國只有一個國際機場。

即使是首都,地拉那市內建設仍比其他巴爾幹國家殘舊,猶如中國三線城市。人才流失也是阿爾巴尼亞的大問題,失業率高達17%,有能力的都情願出國謀生。現在中國資金可望製造就業機會,也大興土木建設,趟大的華為廣告版、地拉那大學的孔子學院、「大媽的足跡」,都已成為阿爾巴尼亞新地標,地拉那國際機場也已是中國光大囊中物。

即使如此,兩國關係也沒可能回到從前。阿爾巴尼亞已是北約成員、歐盟候選成員國,不希望再落入俄羅斯勢力範圍,和中國的關係,也只希望經濟主導。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的伊斯蘭背景,也容易吸中東國家投資,其旅遊勝地已吸引不少穆斯林來渡假。土耳其對投資巴爾幹半島尤其積極,被沙特針對的卡達、被特朗普制裁的伊朗,也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拉攏對象。

避免「一邊倒」,已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歷史智慧。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