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038】喪禮的人情冷暖 (Patreon)
Published:
2021-10-10 07:01:02
Imported:
2024-03
Content
祖父病逝後,喪禮基本上只是家人出席,他的五個兒子終於分別從海外回港,同場出現,上一次是甚麼時候,我已經不知道。
印象中,家人討論過是否要「大搞」,結論就是算了。一位叔父這樣回覆祖母:祖父中風病了六、七年,有哪個學生來探望過?這只是道出社會網絡的實情:當一個老人已經離開各式各樣的社會崗位超過十年、二十年,要保持昔日的聯繫,自然非常困難。
但老人家心裏,難免有比較。
祖父是一號人物,然而很低調,而且個人網絡都是自己建立,很多人和事連他的兒子都不知道。假如他是盛年去世,頗為肯定會有各方有趣人士出席喪禮,但人走茶涼,而且沒有組織維繫,加上兒子大多已移民海外,就更難維持。
祖母自然會想到,她的親家例如伯娘的雙親,在加拿大剛擺了金婚大宴,連加拿大總督也發賀電。又像我外公的喪禮來的人也很多,畢竟是愛國傳媒退休高層,那邊的組織網絡畢竟感情深厚。
西方有一句諺語,大意是你可能一生交友廣闊,但到了喪禮有多少人出席,依然很大程度上要看天氣。背後的智慧,自然不只是天氣。
所以自己人道別,就好了。
那是我第一次在靈堂守夜,目睹整個出殯過程,對香港殯儀業的「世俗化」留下深刻印象。當然,當一切變成流水作業,很難要求每一個步驟都用心,但看見那位道士像隨便畫符、然後說祖父會入「仙道」,但儀式前後就在外傾生意,我心底裏不禁在想:逝者如斯夫?
然後父親說,大意是「水清則無魚」,看得太清,徒令自己不開心。這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