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John Perry的著作《新加坡:非典型強權》,可謂研究新加坡的國際經典,喜見終於有中譯本面世,值得詳加介紹。提起新加坡的獨立故事,相信不少讀者都有所認識:原本作為馬來西亞一部份的新加坡,在1965年被其國會全票通過驅逐而「被逼」獨立,李光耀由一州之長,一夜間,變成一國總理。當時他在鏡頭前落淚,訴說其「大馬來西亞情意結」、說星馬兩地血濃於水云云的片段,成為經典一幕。但李光耀又隨即堅定地向世界宣告,新加坡將不分語言、文化、宗教而團結一致,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更豪言「新加坡會生存下去」(Singapore will survive)。

李光耀沒有嘗試乞求馬來西亞讓新加坡「回歸祖國」,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地經濟在獨立後快速增長,人均生產總值遠遠拋離同區國家,超過前宗主國馬來西亞四倍以上;新加坡擁有區內最負盛名的大學,亦是區內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產業發展最蓬勃的國家,同時擁有堅實的煉油、做船、機械等工業基礎。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的評估,新加坡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在189個國家當中位列第9,再一步印證當地的整體發展程度,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東南亞各國中鶴立雞群。新加坡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活得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好。

不過若我們是1960年代的新加坡人,卻一定會對自己家園的未來,充滿徬徨和不安。而這一份徬徨,相信今天不少其他地方的華人,都有所感。

事實上,新加坡也不是一直屬於馬來亞。當英國人在十九世紀初開始殖民統治馬來半島時,他們是把新加坡、檳城、馬六甲這些港口合組成「海峽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與當時的柔佛王朝及其他土邦分開管理。到後來,英國重組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成為馬來亞聯邦,也沒有把新加坡併入其中。事實上,新加坡只有在1963至1965這兩年,是被納入馬來西亞版圖。

換言之,可以確定的是李光耀那「大馬來西亞情意結」並非甚麼家國情懷,而是赤裸裸的現實政治考慮:新加坡這片彈丸之地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缺乏經濟發展所需的一切資源,內需也極為有限,沒可能支撐當地上百萬勞動人口的工作需求。失去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就是一個沒有腹地的港口,空有航運便利,而沒有相應的進出口需求。更嚴峻的是,在新加坡居住的民族多樣化,有馬來人,有華人,有印度人等,各自有其文化傳統,故當地從來都沒有一個自然生成的民族身份,也就是說新加坡這個地方,確實有可能被民族矛盾及衝突瓦解。

不過,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政府卻很成功的把這些先天劣勢,轉化成建構新加坡國民身份認同的上佳材料。新加坡政府很清楚這個地方的最大、且唯一優勢,就是它位處全球最重要海上貿易路線之一的要衝,於是他們相信,既然新加坡無法利用馬來西亞這個近水樓台,就只能夠全力開拓海外市場,運用其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把歐洲、美國、日本這些強大經濟體,通通轉化為自己的腹地,從而賺取比單單依靠馬來西亞市場豐厚得多的經濟利益。

因此,新加坡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去為當地打造國際海洋貿易樞紐的品牌。舉例說,他們在早年發展新加坡的工業時,都集中資源發展造船、煉鋼等與海洋航運相關的產業。他們特意設計一個教育制度,去迎合新加坡發展成國際港口的需要,包括着重於培養國民的英語能力,讓新加坡男女老幼,不論是什麼種族的國民,都操得一口流利英語,於是新加坡就消弭了他們與歐美先進國家之間的語言隔閡,方便外商與新加坡人合作做生意,或是聘請當地人為他們打工時的溝通。

他們着重培養國民的實用學識和技術,亦相當與時並進。譬如近年資訊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新加坡政府就要求學生必修編程語言,以迎合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加坡政府一直擁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盡量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規管,把稅率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並致力把這些特點向世界宣傳。這些種種,曾經都是香港的強項,但此消彼長下,世事變幻無常,恐怕未來就是另一副光景了。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又成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超越當地民族社群差異的強烈國民身份認同。新加坡突然「被迫」獨立,當時的新加坡人自然是晴天霹靂,憂慮這個小港口會從此失去靠山,無法生存。但李光耀和其他建國元老,卻把握這個機會,在國民間,營造新加坡勢孤力弱的氣氛,藉此刺激新加坡人的憂患意識:「新加坡人必須不分種族,團結一致,才有活路」這種思想,從那時起就植根於新加坡人的思想中,成為新加坡人國民身份認同的堅實基礎。而這股隨時會「國破家亡」的危機感,也成為新加坡人發奮自強建設國家,造就驕人發展成就的推動力。

即使到今時今日,新加坡那亞洲航運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蜚聲國際,並經常被拿來跟功能近似的香港作比較,但上述的憂患意識,仍然存在,擔心當前地位,可能會因為國際政治格局變化而失落。李光耀生前不時這樣那樣的警告,一旦國際形勢大變,新加坡可以不復存在。但新加坡人又擔心要是一面倒擁抱西方價值觀的話,又會失去新加坡一直擁有的獨特性,畢竟這是一個華裔主導的社會,不得不顧及另一邊的世界。因而新加坡仍然用各種方法,維持其國民的「愛國情懷」。

要在彈丸之地、小國寡民當中建構這個「非典型強權」,教育和兵役,是兩個重要的渠道。新加坡國民還是兒童時,就開始愛國教育,培養他們對新加坡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並將國民身份塑造成壓倒所有其他民族、宗教、文化身份的第一身份,對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這是殊不容易的。而且新加坡毫無戰略縱深,萬一遭別國軍事侵略,其實完全無險可守,只能依靠美國、澳洲等盟友出兵解救。儘管如此,新加坡仍然實行強制服役制度,所有新加坡男子只要滿18歲,就會被徵召入伍兩年,箇中原因之一,自然是要培養他們不論是什麼種族,都要效忠國家的意志,其次也是訓練勇武意志。

結果,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不斷努力地鞏固國民身份,總算讓新加坡免於因為種族矛盾而撕裂甚至瓦解,並可集中精力,繼續走只有這個港口城邦才能走下去的成功道路,假如這不算奇蹟,世上還有奇蹟可言嗎?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