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整理舊書,看見曹仁超作品。年前曹Sir不幸英年早逝,我和曹Sir只有數面之緣,除了難忘他在席間和內地友人大談普通話,對他文章中顯然的國際觀,此時此刻,依然有深刻印象。

在全球經濟形勢的預判上,曹Sir多次認為2008-0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與1980年代的經濟危機類似,都是全球結構轉型的轉捩點。前一次轉捩點是由「大政府」過渡到「小政府」的轉折,當時不少發達經濟體進入滯脹,以美國列根、英國戴卓爾夫人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崛起,「小政府、大市場」成為全球經濟風潮。2008年金融風暴則暴露了政府監管不力的弊端,自此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又開始上升,卻是大市場接受政府干預的關鍵。

由於曹Sir的觀察緊貼市場,也就是他常說的「勢」,上述觀察就比一般國際關係學者著重政府更迭的習慣,更有宏觀視野。

中國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明顯崛起,曹Sir也對兩者的關連多有敘述。他認為中國在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後,對宏觀經濟的掌握取得了長足進步,這正是與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吻合的結果。2008年後,中國採取了類似「四萬億」的財政刺激政策,並再度加強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對此曹Sir沒有盲目追捧,也沒有過份憂慮,相信中國經濟前景仍舊取決於如何處理國有企業、解決貧富差距等問題。這樣的理解,大概比內地不少對「中國模式」的教條演繹更貼地。

對於中國崛起與貨幣戰爭的關係,曹Sir的觀點不是非黑即白那種鬥爭思維,而是強調各種貨幣的合作。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金融開放是大趨勢,人民幣的前景確實不俗,但也不應輕視美元,因為他相信在未來二十年,美元仍舊會佔據國際貨幣的主導地位,繼續是國際經貿結算的首選,人民幣頂多有望成為類似歐元的「區域貨幣」,所以中國政府和人民不應自我膨脹,暗示不要盲目鬥爭。

對於我們多次談及的「全球本土主義興起」,曹Sir也有獨到心得。他對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係,可概括為一句話:「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這和我們常常提倡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不謀而合。他認為近年本土意識興起並無不妥,而且明顯同情香港青年被樓價折騰的慘況,但同時強調我們要培養全球化思維,放眼全球市場,才能反過來立足本土發展。

曹Sir指出香港是典型的「海島式經濟」,與全球經濟趨勢緊密聯繫,香港最重要的價值即是「橋樑價值」,作為中西方的橋樑、中國大陸與世界的橋樑,因此香港應當帶領世界認識中國,同時帶領中國走向世界。他認為無論我們是否認同中國政權,都不能否認以上定位,而這正是昔日英國人充份利用香港潛能的公式。至於下一代能否領略前輩的這份智慧,就是另一回事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