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026】那些年,舊皇仁書院的英式傳統 (Patreon)
Content
祖父任教皇仁書院之時,那裏的英式傳統,依然非常濃厚,和「鄉下」相比,自然是兩個世界。事實上,到了我剛入學之時的頭一兩年,還有若干英式傳統遺留下來,只是到了九七前後急速減退,從中可以想像幾十年前,是甚麼景象。
最明顯的自然是那些年的英女王像,與及每日都要升起的英國國旗。這些形式主義的背後,也有仿效英國學校那一套,例如正門只准預科生進入,低年級學生只能從側門進入之類。當時的預科生,其實就是大半個大學生,很多待遇都是「一校兩制」,就連港英政府送給皇仁的英國國旗,也有兩面,其中一面就是留給預科生專用。
每年的頒獎禮 (Speech Day),全體老師都要穿上長袍,通常那些年都有幾位有博士學位,更要穿上博士袍炫耀,而沒有學位的老師只能穿上西裝,絕對是階級主義的典範。這樣的氣氛,對年輕學生無疑有一定宣示威儀的作用,印象中到了我中三、四的時候,才取消這傳統。記得我第一次參加學校Speech Day的主禮嘉賓是師兄何鴻燊博士,本來氣氛相當肅穆,直到他照稿讀完英文,開始說他的賭場經歷、怎樣打牌之類,才回到人間。
根據家人回憶,祖父當年正是負責Speech Day之後聯絡嘉賓的工作,有點像英式校園草坪下午茶的氣氛,加上校長是洋人,即使是私下社交,也是使用英文。那時候的家長也會比較盛裝出席,大概華人窮苦學生的社交能力,就是那樣鍛鍊來的。
也許是要在新環境儘量融入的關係,來自鄉下的祖父,似乎有不少「脱亞入歐」的行為。例如印象中,他很喜歡穿上大衣長袍、外帶頸巾,加上身型略胖,有點像邱吉爾那種派頭,而且還很愛噴古龍水,總之要顯得自己不再是一個「鄉下人」。記得有次陪他在區議會選舉投票,那位候選人名叫張熾標博士,是他從前的學生,祖父和他說的話就是「very good」,似乎那是讀書時代的習慣。
這種文化融合,正是香港最大特色之一,卻不再是今日香港再能出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