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010】祖父同代人,與流落香港的兩廣軍閥 (Patreon)
Content
祖父年青時、即大概30歲來香港前成長的年代,是一個和今日「中國」概念完全不同的年代。現在的中國非常高度中央集權,當時則完全相反,全國各地各自為政,形同「一國N制」。這對他們這一代人適應由下而上的香港,不會沒有關係。
印象中,聽祖父母談過廣東軍閥陳濟棠好幾次(下篇會詳細介紹),而當時的英屬香港,則與兩廣軍閥有非常微妙的關係,有時候香港屬於兩廣軍閥的大後方,有時候兩廣又庇蔭英國人在香港的管治和經商。
像港督卜力曾慫恿李鴻章在廣東自立稱帝,金文泰在香港搞「古文復興運動」和陳濟棠共同行事,貝璐甚至和陳濟棠幾乎共建「粵港大灣區」,這些都反映在港英立場,有強而有力的兩廣軍閥坐鎮,總比後來的強勢中國中央集權政府,對香港利益更有保障。
這些軍閥多少都有蹤跡留在香港,雖然事隔多年,不少都和我跨越時空地「擦身而過」。除了孫中山作為一個實質的二流軍閥,在香港讀中學(即敝校師兄)、大學、留下大量「革命遺跡」,被孫中山借力擊敗的廣東第一代「粵系」軍閥陳炯明,推動「聯省自治」失敗後也是流亡香港,住在跑馬地毓秀街(也就是我家旁邊的那條街),直到貧病死去。
孫中山死後,國民黨內的粵系嫡系有不少人都以香港為大後方,例如資歷比蔣介石更深的「建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權鬥失敗後,就是在香港做寓公。國民黨要人每到香港,都要拜訪這位超級元老。孫中山另一接班人左翼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公子廖承志都曾定居香港,廖仲愷被暗殺後,一家投入共產黨懷抱,廖承志後來長期掌管港澳事務,其子廖暉也承繼了家族衣缽,擔任港澳辦主任,隨著梁振英上台而失勢。
陳炯明、孫中山之後、陳濟棠之前,掌握廣東實權的軍閥是來自廣西的李濟深,他有一半身份屬於桂系,代表廣西桂系把勢力延伸到廣東。李濟深曾多次起兵反蔣,一直是中共重點統戰對象,最終成了中共建制後的三大非共黨副主席之一,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這個「民主黨派」。李濟深全盛時期,在香港山頂擁有物業,作為失意時的地下司令部。
桂系統一廣西後,本來的廣西軍閥沈鴻英兵敗,也是來到香港當寓公。他在上水逢吉鄉建造的「上將府」是香港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十年前我在「古物諮詢委員會」時,曾跟隨「專家團」到現場考察過評級(順帶一提,帶團專家正是「後國安法時代」的歷史紅人劉智鵬教授)。
而桂系本身,1949年後有大量要人不願跟隨國共兩黨,情願留在香港建立「第三勢力」,包括桂系後期「四巨頭」之一的黃旭初(另外三人當中,李宗仁到了美國、白崇禧到了台灣、黃紹紘留在北京),他後來寫了很詳細的桂系回憶錄,正是在香港出版。我每年掃墓,會跟家人拜祭一位family friend,他們在歌連臣角正旁邊的骨灰龕「鄰居」,正是刻上「廣西省政府主席」的黃旭初,所以我對這名字格外有「親切感」。
其實我們遇到不少香港人,可能上一代、兩代都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只是平日不為意而已。記得上次到杜汶澤家食飯,聽田蕊妮說,她的祖父曾是國民黨將軍,剛來到香港時家業很大,甚至有私人碼頭。後來查了查,她的祖父名叫田新橋,黃埔軍校畢業生,雖然是國民黨人,但也因為黃埔軍校的緣故,是不少中共元老的同學,據說曾被多次統戰回國任職都婉拒,情願在香港終老。
祖父來到香港後,很愛看2021年才剛停刊的《春秋雜誌》,就是因為有不少民國政要、軍閥在那裏寫文章、回憶錄。我近年有緣認識了《春秋》創辦人的遺孀兼總編輯、九十多歲高齡的姚太,世界確是很小。不過上述軍閥當中,對香港、對祖父影響之深,都不及陳濟棠,必須另案提及,下回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