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李居明編導的《粵劇特朗普》居然成為全球話題,而且居然今年還會推出「拜登更新版」,很難令人不期待。記得早在此劇推出第一版海報之時,我就上載到自己的社交媒體專頁,對其走紅一直深信不疑。但綽頭過後,還是要應網友要求,評一評這部「cult界神劇」。

究竟它對普及粵劇、粵劇國際化有沒有功勞?它的國際關係觀又是怎樣的?

不少文化人、學術人對《粵劇特朗普》大為不滿,認為這是侮辱粵劇、毫無深度、堆砌造作,但身邊從事創作、創業等朋友,則普遍讚譽有加。箇中差異,涉及我們怎樣了解「粵劇」和「藝術」。相信不少批評《粵劇特朗普》的人,絕非粵劇常客,而單是成功吸引新一代進場、與令新光戲院保留下去這兩大貢獻,李居明已功不可沒。至於《粵劇特朗普》能否普及粵劇,表面上是否定的,因為這劇不是狹義「粵劇」,但觀眾畢竟能從中了解粵劇皮毛,否則連皮毛也永不知道,所以廣義上,卻是肯定的。說到底,新光戲院多久沒有全院滿座?台上大老倌多久未見如此盛況?李居明為新光戲院注資天文數字租金,還轉虧為盈,再有餘力捐錢予八和會館,那些批評他的人、口說「撐粵劇復興」的人,又能做多少?這時代行動的人少,酸溜溜的人多,無論《粵劇特朗普》有多少問題,對李居明是真心佩服的。

至於這種粵劇唱腔、舞台劇情節、網絡cult包裝的劇目,是否還算粵劇?其實粵劇crossover國際關係並非李居明首創,正如他引述,四、五十年代曾出現《甘地會西施》、《希特拉夢會藺相如》等粵劇,當時是要以怪力亂神曲線宣傳抗日,不久熱潮過去,這類crossover卻移植到其他平台,例如大老倌梁醒波的希特拉扮相堪稱一絕,令他足以和同樣曾扮演希特拉的差里卓別靈東西輝映;後來他在《歡樂今宵》的趣劇,很多都有上述crossver影子。又記得電影《南海十三郎》講述為挽救粵劇入座率,香港一度出現人類crossover猩猩、狒狒的粵劇,猩猩口吐人言的cult程度,比《粵劇特朗普》的外星人更超前。

不少觀眾對飾演金正恩那位演員印象難忘,卻不為意他使用的「乞兒腔」,屬於名伶馬師曾的成名作,而馬師曾的兒子軍事評論員馬鼎盛平日說話,也頗有乃父風範,也可說是「粵劇式軍事評論」。總之,「粵劇」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umbrella,可以很雅、也可以很俗,唐滌生的高雅考據路線是一種,市井王晶式普羅路線是另一種,前者逐步轉型為藝術電影,後者逐步轉型為《歡樂今宵》。要延續一個劇種的生命力,就是要兩條腿走路,正如我會看王家衛,也看王晶,電影業缺一不可,但假如對王晶電影有鏡頭的苛求,正如期望王家衛電影有好票房,你就輸了。

《粵劇特朗普》市場定位是很清晰的,本來是上了年紀的普羅大眾,後來見網絡反應熱烈,再安插了讓年青人有共鳴的笑點。這些笑點在「高檔藝術」角度,自然都十分低,例如把五十年代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Dulles)譯作「杜蕾斯」,把年華老去的女角稱為「白毛女」,讓Ivanka Trump刻意誇張胸部動作等等,都是典型「爛gag」。然而假如我們重溫《歡樂今宵》,會發現95%內容都是這類爛gag,那卻是伴隨一代人快樂成長的經典;不少長輩有限的國際認知,正是從中而來。好了,那又是甚麼?

「明鬥暗和」的國際觀,暗合「真・特朗普」

雖然此劇天馬行空,但場刊相當強調李居明進行了嚴謹資料搜集。從學術角度,自然能挑出大量隨意重構的「史實」,但那又如何?普羅大眾正是一句到尾學習國際關係的,這些卻偏偏不為學者所懂。舉一些例子:

  • 劇中強調中美建交在林彪事件之後,那是毛澤東被「林彪陰謀」折騰後,重度國家回正軌的努力。但其實乒乓外交之時,林彪依然是中共副主席,中美和解早在六十年代末就有苗頭,誘因只是共抗蘇聯。
  • 劇中多次把韓戰、越戰、中印戰爭並列,相信是參考了類似《中共六次衛國戰爭》這類雞精書;但在毛澤東眼中,印度戰爭的重要性,遠不能和其他相提並論,真正重要的反而是中蘇珍寶島之戰,那是北京擔心會打起來的大危機,所以根據毛澤東的矛盾論,美國才被當作「次要敵人」統戰。
  • 特朗普打中美貿易戰前,其實先對歐洲出手,而不是鎖定中國為單一敵人;即使是現在,「G2」說法都不為中美官方承認。貿易戰自然也不是老百姓心目中那種「戰爭」,而是各國重塑戰後世界秩序的軟硬角力,幾乎是無形的,而且是不會終結的。
  • 蒯大富(劇中「仇大富」)等文革五大學生領袖只風光了兩年,毛澤東在1968年把紅衛兵以「上山下鄉」名義送走後,他們就失去影響力,所以文革的冤魂,大部份其實不能怪到他們頭上。但觀眾就是需要臉譜分明的奸角,而且秉承中國歷朝戲劇傳統,奸臣只能止於秦檜。

特朗普的「另類右派」選民,同樣只有最簡單的世界觀,當中充斥「另類事實」,而對結構不求甚解。但與其嘲笑他們不學無術,何不嘗試和他們溝通?《粵劇特朗普》以下世界觀就是這樣的例子,除了適用中國,也適用美國:

  • 中美關係一直邊鬥爭邊合作,但它們是世上最重要的兩個國家,所以談和打都舉足輕重,而且談和打後,國力不知為什麼就會上升,所以我們不應妄自菲薄。
  • 中美民間充滿友好傳統,這類歷史資訊像美國創立燕京醫院等,劇中都是通過「尼克遜」唱出來;而值得注意的是,月前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強硬的「反華繳文」,開場白卻是美國眼中歷代對中國的貢獻。
  • 世上偉大領袖都要懂權謀,劇中不怕借劉少奇之口說「功高震主」,毛澤東承認對尼克遜說謊,毛澤東這樣的形象,在文革自然是政治不正確,今天卻成了普羅大眾尊敬的「強人」必備。此所以特朗普以強人姿態出現,隱隱然與毛澤東在平行時空平起平坐,他在中國民望卻高企,甚至比奧巴馬更高,而特朗普唱出「奧巴馬喪權辱國」一句,假如在美國公演,絕對是高潮所在。
  • 今天中國遠比從前強大,美國在特朗普領導下也「再次強大」,連金正恩的北韓也可以通過改革開放致富,關鍵都是「拼經濟」。所以在各國老百姓眼中,當然要打打談談,但說到底,安居樂業最重要……

在可見將來,世界各地的《粵劇特朗普》恐怕越來越多:以某種形式的本土文化,crossover片面的國際元素,帶出最簡單的落地國際視野,為最大公約數的觀眾帶來一笑。不要看輕這道公式,這需要相當精準的計算,可以說《粵劇特朗普》符合了全球化時代「反精英主義」的基本價值觀,無論是中國和諧社會觀、特朗普另類右派觀、英國脫歐陣營觀,都是大同小異。口中說鬥爭、行動上卻渴望和氣生財,這樣矛盾的思維,正是普羅大眾所共有。

李居明相信此劇能登陸紐約百老匯,除了因為劇情充滿東方主義想像:文革、忠字舞、江青和洋涇濱英語,還因為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是這樣思考的。美國另類右派Infowar等那些陰謀論網站,天天都是「美國大白人主義傳統文化」與外星人、飛碟、骷顱會、第三次世界大戰等crossover,指導思想表面是鬥爭、實際上卻是利己主義,和《粵劇特朗普》的價值觀,豈非異曲同工?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