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當電影成為禁忌,我們可以怎樣從電影理解人性?我們再談兩個例子。

全程只有文戲的《仁妻》:記得觀看時在戲院的黃金時間,幾乎空無一人,大概片商也不認為這樣的電影會叫座。不過電影本身除了女主角演出極佳,背後的深度,亦不乏思考空間。這是2017年拍攝的電影,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一名年輕已婚文學教授愛上才華橫溢的女學生,為她拋妻棄子,然後掙扎求生。教授因為年輕才俊加上猶太人身份,獲出版商青睞,但文學功力更高的妻子則因為身為女性而沒有出頭天,結果妻子長期成為丈夫的寫手,推出一本又一本文學著作,最終讓丈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丈夫獲獎後,逐漸在眾人簇擁中忘乎所以。太太多年代筆為丈夫賺取名聲,丈夫成名後卻不斷有外遇,自身多年為了愛情、家庭、社會地位等壓抑,卻在霎那間爆發。

《仁妻》探討的,並非文壇黑幕,雖然文學獎政治實在是太有趣的題目,女作家為丈夫代筆也是不少真人真事,例如曾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殿堂級女主家科萊特(Colette),就是為丈夫代筆出身。本片真正描寫的,其實是人性深層結構、壓抑下的臨界點,與現實世界社會潛規則的角力。然而電影選擇的手法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白描,情節簡單、幾乎沒有起承轉合,全靠演員演繹內心戲,對一般大媽觀眾而言,自然不夠官能刺激。

然而同樣的題材,其實也可以拍得相當迂迴、相當前瞻,就像港產大片《無雙》。

不久前,為一個電影評論獎項評分,個人選擇了《無雙》為最佳電影之一,但知道不少評審都認為它過份造作。《無雙》的劇情,雖然看似複雜,但本質上與《仁妻》有頗多相似之處,都有人性的「真」、「假」雙線表現:

《無雙》的每個主角、配角,都有「真實」和「幻想」一面,再和其他角色的「真實」、「幻想」不斷交叉互動,有點進入《潛行追蹤》的感覺,結果讓觀眾、乃至導演本身,都不能分清真與假。《仁妻》男女主角表面上活得很真實,實際上卻各自在壓抑地演戲;太太把心結宣洩在文學創作,但偏偏這些作品卻要以丈夫的名字面世。究竟是現實世界的角色真實、還是他們創作的人物更能反映內心獨白,這些問題,如果導演願意,同樣可以拍成《無雙》。

說這些,自然並非單純要談電影,而是希望解釋在這個互聯網年代,每個人的雙重身份都越來越明顯,但終極曝光的一幕,也是所有人心底的恐懼。我們介紹過講述大數據的《每人都在說謊》一書,無數像《仁妻》、《無雙》那樣虛實交錯的真人,每天都在線上、線下不斷轉換角色,到了最後,究竟「現實生活」的自己是真實,還是自己「分靈體」在網絡的行為,更能反映心理的潛意識,已不能輕易分辨。為什麼東西方文學、電影越來越多作品有這樣的領悟,也可說是異曲同工。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