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有來自澳洲的讀者提出,我們早前談及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印度快訊》的文章,其實和他在《Foreign Affairs》的文章大同小異,近乎一稿兩投,內容都是為西方讀者解釋中國的外交思維,而不是附和中國政策,因此不能算是「護旗手」。他認為《維基解密》透露,陸克文自稱「brutal realist on China」、 「deploy force if everything goes wrong」的態度,才是他真正的思維。因此不少坊間引述(例如自由亞洲電台)、和我們早前的分享,都不能反映陸克文的觀點。

感謝這位網友的分享,這是很有意思的討論。

陸克文任內是否親華,那是另一個課題;幾個月前他接受訪問時公開警告中國為西方帶來的挑戰、呼籲西方各國團結應戰,如前文講述,那是客觀事實,當時就被視為他的「覺醒宣言」。所以邏輯上,不應該幾個月之後就發表「親共」文章。

於是我們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陸克文的文章,確實是嘗試代入中國角度,去解釋戰狼外交、新疆政策、南海政策、反圍堵等思維,而沒有說他同意這些中國思維;他的結論,也是提醒西方、印度要怎樣回應這些中國政策。而他為何有資格解讀中國思維,自然與他政客之外的「中國通」身份息息相關。

但我們可以換位思維:假如是特朗普在印度報章投稿,去解釋中國外交思維、而不帶批判性,從而呼籲印度讀者思考怎樣回應,那會達到什麼效果?

首先,就是暗示美國前總統認為中國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雙方都是根據某些理性去推演出某些政策,而不涉及「非理性」或「處心積慮挑戰世界秩序」的計算。然而美國本來的官方立場,卻是傾向於認為中國是刻意處心積慮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第二,當陸克文提及中國觀點時,沒有批判有關觀點的道德面向,客觀效果就是使用了「道德相對主義」。舉例,如果某報社論說「塔利班不讓婦女接受教育,其實是因為他們這樣演繹可蘭經」,而之後沒有補充「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種以最狹隘角度演繹可蘭經的方式,與現代人類文明價值觀不符,我們是不能接受的」,那就是目前中國媒體的說法,容易自覺或不自覺變成塔利班的大外宣。

第三,陸克文預言中國面對Quad有兩種回應:戰狼外交,或務實理性。當文章的主要受眾是印度讀者,作者是澳洲前總理,課題是澳洲、印度都在參加的Quad,而陸克文又解釋為何中國對Quad感到憂慮,潛台詞容易被看作「印度人是不是應該想想,有沒有方法讓中國沒有那麼憂慮呢?」通常前總理的文章只會這樣標題:「Quad不是針對任何國家:如何進一步深化四國合作?」已經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的憂慮,同時開宗明義說自己支持Quad、也希望印度讀者支持Quad。

所以「究竟陸克文在想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我是這樣看的:他明白今天的國際形勢,不容許他公然表態親華,也有責任對中國威脅論作出提醒;但他在國際舞台的存在價值,在於「中國通」這個身份,與及「澳洲前總理」這個身份的結合,因此必須經常提醒任何人「我好了解China」;而他並不希望多年來和中國建立的關係割蓆。於是,就有了這系列文章了。

Files

Comments

Gary Lee

如果佢覺得中國所做一切只係被動,只係"不吃這一套",我對呢位仁兄覺得自己"好了解 China"呢一點已經不能苟同。事實上我沒有教授那樣對人性這般看得美好,我純粹係覺得佢只係擦存在感,以"共產黨老朋友"自居,繼而搵食而已。

Pal Dou

其實澳洲媒體及網民,普遍認為陸克文及卜卡兩人都是舔共鬼。只是澳洲左膠橫行,反基督教、反自由黨、親社會主義,故此就算總理莫理遜做得好,都會捱罵(莫理遜是基督徒、自由黨、反社會主義,中曬)。 要對付陸克文,要減低佢存在感。

Margaret Chan

非常同意他在找存在感,只是比689做得高級一點

Keith Wong

是年輕一點的基辛格。死而不僵的舊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