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美軍狼狽撤出阿富汗,不少人拿來和西貢淪陷相提並論。其實南越首都西貢陷落出現在1975年,美軍撤出越南是在1973年,中間有一個兩年空檔,讓美國撇清責任。撤軍之舉,當時反而有不少掌聲,負責人甚至連諾貝爾和平獎也一併奪去。那是拜登成長的年代,肯定記憶猶新。

1973年正值越戰高潮,當時戰況膠著,全球反戰呼聲強大,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北越外交官黎德壽因為簽署《巴黎和平協約》,獲得了當年和平獎。根據協議,美軍自願從越南撤走,令越戰有望終止,但究竟是怎樣「終止」,雙方卻有截然不同的認知:

美國自然演繹為「南北和平之路」,北越則視之為掃除攻佔南方的最後障礙。

獎項公佈後,反戰者強烈抨擊,右翼亦十分不滿,因為這無異於讓南越向北越投降。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兩名成員因此辭職,黎德壽則以戰爭未結束為由拒絕領獎。意氣風發的只有一人,就是代表美國領功的基辛格。

黎德壽是北越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的左右手,當時黎筍、黎德壽力主將戰事升級,將泥足深陷的美軍趕出南越,盡快武力統一越南,反而是越南國父胡志明、自居胡志明接班人武元甲等一派反對,主張與南越和美國打長期消耗戰。黎筍已經大權在握,他要的是全面勝利,還包括內部權力鬥爭的勝利,而不是談判桌上討價還價。

1968年的農曆新年攻勢,正是「二黎」的代表作。當時中蘇交惡,雙方爭相援助北越,雖然農曆新年攻勢死傷慘重,估計有4至5萬人陣亡,但美軍也有2500人戰死,與美國總統約翰遜宣稱的「北越節節敗退」有很大出入。戰役的慘況震撼美國,輿論不再相信短間內能擊敗河內,反戰情緒急速擴散,約翰遜迫不得已,停止轟炸北越,並展開談判,稍後甚至放棄競選連任,可見北越如意算盤之成功。

信奉現實主義的尼克遜繼任總統後,明白戰爭已不可為,在就職典禮已聲言「我們陷入戰爭,需要和平⋯⋯我們陷入分裂,需要團結」,開始頂住國內外壓力,與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河內政府談判。黎德壽身為河內談判代表,看準美國要盡快抽身,沒有絲毫退讓,還同步和國內領導商議終極解放南越之戰,半點和平誠意也沒有。

美國撤軍、二人獲獎後,還有數十萬士兵的南越兵敗如山倒,短短兩年後的1975年,河內政府終於武力統一越南,越戰結束。

諾貝爾委員會急不及待將和平獎頒給「戰爭終結者」,是回應當時世界反戰潮流,但對南越而言,這卻是對「侵略戰爭」的加持。前車可鑒,南韓的鷹派就十分擔心歷史重演:如果和平獎被金正恩奪去,然後北韓還要「解放」南韓,美國則輕易解除了自己的區域責任,還以「和平獎」蒙混過去,怎麼辦?

小詞典:「兩面基辛格」

基辛格作為美國外交元老、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既有促進和平的一面,也有加持獨裁的一面。他促成美國從越南撤軍、中美關係破冰,在共產主義陣營享有聲望,在今天的中國、越南依然吃得開。但與此同時,卻因為策劃推翻智利左翼民選總統阿連德的軍事政變等事,在拉丁美洲聲名狼藉,乃至被個別政權提控。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Good Year

人類建構既模式, 無論幾無敵都會因為時間同其他東西進步而變得落後, 要被更合適的取代, 基辛格有江湖地位, 不過佢果套已經過時, 過期, 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