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奧運期間,不少朋友認識了好些冷僻體育項目,而奧運沒有、但亞運才有的「卡巴迪」(kabbadi),自然比冷僻更冷僻。曾經看到體育界朋友打趣說,要是有意成為港隊,可以選擇這個最冷門項目,那我們也不妨從新介紹一次。

不少亞運比賽項目不但對西方世界陌生,就是身處亞洲的香港人也難得參與,例如卡巴迪 。卡巴迪是流行南亞的民間運動,由兩隊對壘,既像中國遊戲「麻鷹捉雞仔」,又有相撲、摔跤乃至瑜伽等元素,運動員要邊走邊喊「卡巴迪、卡巴迪」。

卡巴迪通常只有數個國家參賽,又循例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壟斷,亞運金牌甚至由印度一家獨得,故一直被批評為過分小眾。其實,卡巴迪進入正規比賽有特定的階級含義,也是國際體育平權主義的產品,絕對是亞運近年最明智的投資。

據說,這運動源自四千年前的印度北部,原來只盛行於旁遮普邦(Punjab)一帶,「卡巴迪」就是旁遮普語「閉氣」的意思,後來逐步傳播到今日印度全境,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和伊朗等國。

由於卡巴迪玩法簡單,無須任何成本和道具,在貧窮的南亞農村大受歡迎。雖然中國沒有什麼人玩卡巴迪,但是卡巴迪總會對在中國拓展這運動還是十分樂觀,原因就是中國的農村也很窮,相信這運動可以得到共鳴。

作為全球成本最低的運動之一,卡巴迪登上大雅之堂,就成了一項「階級運動」,足以和馬術、高爾夫球一類需要裝備昂貴、往往由中東王室成員參加的貴族運動相對照。它們在亞運並存,就是亞洲兩極化的最好宣傳。假如卡巴迪被哪個主辦國取締了,南亞國家不一定認為是運動不夠普及,卻可能上綱上線為對貧民體育的歧視。

在金錢因素以外,卡巴迪在南亞流行也符合當地人的體質。卡巴迪既講求步走的輕盈,又需要一定的身體份量應付摔跤類動作,最適合身體矮小、靈活而皮膚較能承受衝擊的南亞人,令這運動變成了南亞的身份認同所在,就像藤球被當成東盟「盟球」。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治後,全球首個卡巴迪聯會在1950 年成立於印度,後來亞洲卡巴迪聯會、國際卡巴迪聯會相繼出現。由於南亞各國各宗教、各分離主義派系之間矛盾重重,有時甚至語言也不能溝通,難得有南亞土產的卡巴迪,就成了他們的共同向心力。印度教故事說,卡巴迪由一位印度神話悲劇英雄以寡敵眾自衛的故事衍生;佛教故事則說,卡巴迪是釋迦牟尼的娛樂方式。真相已不可考,重要的是不會有宗教為卡巴迪爆發衝突。

這運動被照顧,也被看做發達國家對南亞的照顧;孟加拉國等窮國要是沒有卡巴迪,要爭取亞運獎牌機會,還真渺茫。中國對這項運動的平權做法最為明顯:卡巴達引進亞運,就是由北京開始,卡巴迪加入女子組又是始於2010年廣州亞運。以這姿態爭取南亞國家的好感,可算是中國體育外交的成功一著。

至於卡巴迪逐步傳向西方,同樣反映了其階級性。由於南亞人力資源過盛,不少西方、西亞國家大量引入南亞人當廉價勞工,卡巴迪也傳播到當地,由於它什麼道具也不需要,傳播起來就挺容易。例如在2006年多哈亞運,雖然卡塔爾人不參與這活動,卡巴迪的會場卻大受歡迎,氣氛比好些常見項目還熱烈,就是因為有大批印巴觀眾進場看比賽。

不過卡巴迪的進一步外傳,特別是要傳到比南亞富裕的地方,就要依靠其它方式,難免被滲入了東方主義色彩。1936年,希特勒的柏林奧運首次將卡巴迪列為表演項目,同時他也選擇了中國武術為表演項目,固然可見這個熱心於尋找西藏神秘力量的獨裁者醉心東方文化,但也可見卡巴迪和武術,原來被當做差不多的東方奇術。

自此,西方人都像希特勒那樣,只因為好奇、獵奇,才把卡巴迪當回事。何況傳統的卡巴迪並沒有劃一規則,但運動員習慣都不是今天亞運的樣子,而是赤裸上身,有時會塗上精油或泥濘方便比賽,整幅圖畫符合西方對東方野蠻部落社會的猜想。

弔詭的是,儘管卡巴迪在南亞受歡迎,一流的職業卡巴迪運動員更是平民偶像,但印度中央政府卻沒有全力推動卡巴迪國際化。它致力普及的是殖民時代遺留的板球、曲棍球,最落力推廣的,反而是一些印度地方政府。也許不能明言的原因之一,就是卡巴迪在印度內部也不是劃一性地受歡迎,不過它是旁遮普邦的官方「邦技」,也盛行在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Nadu)。

偏偏這些地方都是中央政府眼中的敏感地方:旁遮普邦是錫克教大本營,也是其中一個爭取脫離印度的邦;暗殺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的凶手,就是貼身衛隊內爭取「旁獨」的錫克教徒。至於泰米爾納德,則是對岸斯里蘭卡泰米爾之虎游擊隊的後台。2010年主辦卡巴迪世界盃的,正是旁遮普邦。

Files

Comments

Pal Dou

卡巴迪聯賽其實好好睇架。要一鼓氣衝入敵陣,好正。

George

上季日本直頭做咗部以卡巴迪為主題嘅動畫添!

Chung

我係今日睇教授2篇文先知有呢個運動,真係好有趣,但教授點解可以由個卡巴迪延伸知咁多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