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作為全球人口和中國平起平坐、美國「印太戰略」用來制衡中國的區域大國,印度在東京奧運的表現,獎牌總數超過了上屆奧運一倍:由1銀1銅、變成2銀3銅,表現「突飛猛進」。但再和幾十面金牌的中國相比,對比實在太強烈,而再和人口只有3萬、本屆也獲得1銀1銅的聖馬力諾相比,印度的「人均獎牌數」,實在非常「誇張」。

奧運track record對印度來說,是非常consistent的。印度早在1900年就開始參賽,也是亞洲第一支參賽的國家隊,在過去百多年,連同本屆「佳績」在內,只一共獲得了9金9銀15銅,總排名比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更低,也比一般中型強隊的單屆總數更低。而且這9面金牌當中,其中8面都是來自「國技」曲棍球,但就是這「國技」也是持續退步中,上一次摘金已經是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當屆還是因為大量西方國家杯葛才勉強奪冠。換句話說,如果奧運沒有曲棍球,印度百多年的獎牌總數,就只有1金8銀12銅,總排名低於烏干達和巴林。

所以每屆奧運過後,循例都會有「好事者」研究這個國際關係問題:究竟印度為何淪為「奧運侏儒」?

典型的教科書答案,就是「印度民主」不能釋放市場經濟的優點,也沒有中國舉國體制的不惜一切,結果全國雖然有潛質的人口眾多,但政府、市場都不容易針對性培養最優秀體育人才。加上印度是人口大國,國內的宗教、種族、文化都非常多元,任何運動都有人喜歡、不喜歡,反而局限了政府和市場的整合能力。此外還有印度貪污盛行、民眾的宗教哲學過份「佛系」一類常見藉口,不贅。

但其實印度在一些其他運動會的表現,又不致於太恐怖。例如英聯邦運動會,雖然不是競爭性最強的比賽,但印度總成績位於第四,僅居於澳洲、英格蘭、加拿大之後,起碼反映印度還是有不少「準一線」運動員的。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印度就是填補不了這個距離真正一流的大gap。

這個原因的最合理解釋,其實是印度並不熱衷奧運代表的全球化,又或是印度對自己的「印式全球化」更在乎。

和中國相比,雖然中國不斷說「不要照跟西方那一套」,但實質上卻是非常在乎,於是出盡「洪荒之力」,都要得到世界認同。印度卻更能自成體系,例如到了今天,印度婦女都是普遍穿著民族服裝沙麗,而印度市場實力也喜歡集中到「自己人」身上,例如Bollywood,就是Hollywood之外自成一家的龐大經濟體。正如世界各地都有華僑,世界各地也充滿印裔人,而後者的informal empire可能更強大,加上他們的語言文化較容易和西方結合,結果慢慢就出現了我行我素「印度式全球化」潛規則,和中國那種要通過「玩贏別人的遊戲」、再和美國搶奪全球化話語權的野心,不可同日而語。

在運動場上,印度全國最愛的運動是板球,假如市場機制暢順,最多資源都會去了板球會,然而板球既不是奧運項目,也沒有英超、NBA那種級數的國際聯賽,慢慢就自絕於全球化體制外。此外印度盛行諸如木球、草地滾球等英國傳入的運動,都不屬於國際體壇主流;又或是卡巴迪一類只在南亞流行的玩意,即使在亞運,也是裝飾性的邊緣項目。這不代表印度人不會為奧運獎牌喝采,只是到了務實層面,無論是政府還是商人,都情願把資源平均放在這些項目,就像情願Bollywood明星多拍印度電影,而不是以走入Hollywood為終極目標。

這個「印度式全球化」世界,一如中國的微信平行時空,但比中國更「愛國」,不太願意浪費資源,單單是為了融合到西方遊戲規則內,也不會像中國舉國體制那樣,無情白事要培訓一些跳彈床運動員出來求獎牌。而全球起碼有三千萬海外印度人,加上本地印度人口,完全有資格建構自己的遊戲規則。這個遊戲不是另起爐灶搞「印度奧運」,而是以印度傳統哲學的價值觀,賦予奧運「恰如其分」的重要性。只要有了一種「百年奧運只有9面金牌so what」的心態,一切就豁然開朗,反而才是真正的「平視天下」。

Files

Comments

Constance Ma

True, 9 面獎牌,so what !

Kam

>> 世界各地也充滿印裔人,而後者的informal empire可能更強大 淨係Tech Sector數一數:​Sundar Pichai (Alphabet CEO),​Satya Nadella (Microsoft CEO),​Shantanu Narayen (Adobe CEO),​Arvind Krishna (IBM CEO),Parag Agrawal (Twitter CTO),​​Sanjay Mehrotra (Micron CEO) ...

Wendy Lam

Yes, 果個攞好多金牌嘅鬼國又點,乞人憎程度係冠绝全球!😂😂😂

Brett Ho

務實囉

Annisa Tong

真正享受同欣賞自己鍾意嘅運動項目,先可以長久持續發展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