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6.9 兩週年,讀到「爆眼老師」楊子俊的「最後訪問」,談到他只想最回自己,不希望每一次出現都引起仇恨,深有感受。記得去年在YouTube和他對談過,一位DGS老師走到這一步,付出很多,很不容易。

但假如我們的記憶,永遠停留、定格在那一刻,不可以move on,幾十年後,談起2019,就會是一群老人在茶樓的聯誼活動。我曾經做過不少六七暴動研究,獲邀參加過一次當時那批坐牢的年輕人五十年後的聚會,在某間茶樓舉行,予人的感覺,就是那樣。

假如走不出來,而不斷鑽牛角尖,每天的生活就是鬥黃、捉鬼,這更是正中對家下懷。在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正常人不敢發聲,視線範圍內的維穩聲音、或貌似激進的分化聲音會逐步在演算法下成為主流。要是被拉到同一水平的泥濘,自然最不智。

香港人這階段的目標,非常關鍵,也非常清晰:第一是維繫身份認同,拒絕被同化;第二是壯大經濟實力,這樣才有bargaining power。

關於身份認同,Part A 需要出現香港人系統性的民間教育,可以是海外辦學,可以是研發香港家長也能家中教學的系統性教材,更進取的,可以在全球推廣香港文化、廣東話文化,例如催生正義版、香港版的孔子學院,同時弘揚我們的價值觀。Part B 需要香港人的全球媒體,而且受眾要涵蓋其他族群,這樣才有critical mass。

關於經濟實力,海外香港人建構良心賞圈、再engage各地的本地有心人,本來就是方向。經濟圈的定義不是「一堆黃店」,而是投資、基金、初創、HR等真正互補、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而這些從來都是香港人的強項。這部份不需要、也不應每天高調表態,只需要做事實事,明就明,只要出現第一間新一代海外香港人在海外建立的上市公司,一切就遍地開花。

大家努力。

楊子俊老師訪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FHVBSowM

https://beta.thestandnews.com/politics/反抗兩年專訪-楊子俊的-最後受訪-嘆外界期望他-令人對政府憤怒-我唔係要做呢啲

Comments

Wong Yolanda

記得在一年前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提名期間,本土派的不斷攻擊教協不進行初選,楊老師也一同陷入泥沼,的確係令人惋惜。現在希望他在自己擅長的崗位好好做番自己。

Wendy Lam

好欣賞楊老師,無論佢決定怎樣,都會支持!💪💪 只需向自己負責,不用理人講乜! 好感謝你做的一切!❤️❤️🙏🙏

Xavier Chang

如果真香港人公司係美國上市,股價可能翻得比GME更勁!

cho

很同意要move on並把香港文化發揚光大。但是真的不想和「孔子學院」這個名稱拉上關係。

CF and WS

十分同意沈教授的睇法,社運遇上「國安令」*時代,就好比在菲林廠打工卻遇上數碼相機興起時,不願轉型者就註定被時代淘汰。同樣地,相信大家都努力地實踐「活在真實中」,但此刻在 police state 不願面對現實、不願轁光養晦者,只會把自己寶貴的能量用在內鬥中燃燒殆盡(就像傘運後那時),正中共匪「矛盾論」的下懷。現實總是殘酷的,即使付出了最大努力,但時候未到,就總是難有回報... 只希望這些同路人會明白 楊 sir 保重,願好人一生平安! (*訪問台灣的范疇先生時,他解釋為何不應稱之為「法」,因為要突顯這立法過程並沒有民意授權,只是用行政命令而立的,「政治其實就是玩正名的遊戲」,我十分認同,印象十分深刻,謝謝教授!)

Dennis Ng

做回,不是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