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學術角度而言,這本瑞典記者的著作有頗多瑕疵,特別是說到中國歷史和內政的時候,有太多想當然的jumpy logic,無論持甚麼立場,這部分都看得很不舒服;而可以想像的是,他閱讀南亞的primary source,也大概有同一偏向。但假如我們觀察他的大框架,卻已經足夠有一個立體概念,就是中國怎樣建立一個「印度包圍網」,並先發制人打擊這個潛在競爭對手的區域影響力。

1. 他的基本立論,是認為中國所有對外戰爭都是strategic 的,而不是表面上說的甚麼邊界問題、主權問題或資源問題。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至今成為印度民族主義非常大的傷痕,而作者認為中國的目的,不過是找印度來「立威」,打擊印度作為不結盟國家領袖的威信,逼其在冷戰選邊站,並建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印度總理尼赫魯戰後迅速衰老、病故,有點像六日戰爭後的埃及納賽爾那樣一蹶不振。

2. 中國另一個策略,是利用被統戰的藏人圈子,滲透到印度、不丹、尼泊爾、緬甸北部等,以他們來牽制各國,同時也令西藏流亡政府被自己人監控,寸步難行。這種「以夷制夷」辦法,有可能在未來香港人身上出現。

3. 印度收容達賴喇嘛,中國也嘗試依樣葫蘆,支持印度東北部分離主義Nagaland搞獨立,並收容他們的領袖到中國、訓練其軍隊。雖然Nagaland信奉基督教,和文革時期的中國理應水火不容,卻因為strategic原因,而成為中國貴賓,其他幾支印度境內的游擊隊也如是。如果顛覆印度「大東北」,應該是幾十年來的既定政策。

4. 本書難得有一個chapter關於錫金,而且相對比其他chapters中立,例如訴說錫金法王逐步嘗試爭取更多獨立空間的過程,其實多少出於他那位美籍王后的亂來,然而錫金早就被尼泊爾移民控制,最終印度將之兼併,就毫不困難。然而作者沒有顧及「錫金民族主義」的觀點,認為他們的後人一律已經接受現實,這是否事實,還待存疑。

5. 中國近年對尼泊爾的控制,則十分值得注意,例如在當地推動全民學中文、拉攏了大量代理人,令大地震後的尼泊爾開始疏遠印度,改為投靠中國。加上尼泊爾新政府屬於毛派,和中國算是有共同語言,近年甚至把國防、警衛、保安都outsource給中國,接受其電子化訓練和設備,恐怕已經不能返回頭。

6. 另一喜馬拉雅山國不丹,反而能相對維持中印之間的平衡:一方面它長期作為印度保護國,和中國尚未建交,另一方面卻也開始接受中國投資,而不丹王室最聰明的一點就是expectation management,以「快樂指數」取代GDP去信服國民「我們最幸福」。此外,國王也迎娶了昔日被暗殺的法王後裔四姊妹作「世紀大和解」,又勇於驅逐境內尼泊爾新移民離境,這都令不丹依然成為中印博弈的倖存者。

7. 緬甸北部的少數民族軍隊,不少都和中國藕斷絲連,而中國現在不再支持緬甸共產黨,改為支持瓦邦軍等更有向心力的小集團,去作為防止緬甸倒向西方的槓桿。這本書出版時,緬甸政變尚未爆發,但今天看回來,為甚麼當地人對中國這麼反感,看來和這樣的槓桿政策大有關係。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