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和從事品牌傳銷的朋友閒聊,他笑說,那一行比我更需要「國際視野」。

我自然認同。品牌本身,就是國際滲入本土、再營造距離感的消費故事,自然非得國際視野不可。不過他說的「視野」,卻是另一回事。

話說這類高檔國際品牌,最頭痛的是怎樣落廣告,而又有效果。「目標受眾」,從來重要。而隨著社交媒體興旺,除了針對紙媒,也要在網上放。只要有了公式,公司廣告部自然只能跟隨。這一切,都沒有甚麼特別。

問題是這類國際品牌,為了保持形象,往往喜歡落英文廣告。而在社交媒體,這卻成了災難:因為既選擇「香港」為居住地、又使用「英文」的人,最主流的是菲傭,還有印傭。

菲傭、印傭刻意填上「香港」,是因為在鄉里跟前,彷彿生活已「脫亞入歐」,雖然在香港的際遇不一定很好、香港也不是很「歐」,卻足以顯示出差異,就像他們填上「杜拜」、「新加坡」,已成功晉身國際大都會一樣。

至於她們非常非常like超級名牌,道理也大同小異。這類品牌的產品,隨便一件,往往已超越菲傭、印傭一個月的總薪金。當然也有傭工會節衣縮食、或通過總總「其他辦法」,買一些來充場面。但名牌更主流的用途,還是望梅止渴。就是在香港,買一兩件實體的名牌,也不過是為了炫耀,在網上不斷like這些品牌、和它們的產品,不費分文,在菲律賓的鄉里面書前,還不是同樣「閃亮」?而且節省很多。

於是。菲傭、印傭們對國際著名名牌的專頁、產品、代言人,都會極其慷概「比like」。而根據Facebook的演算公式,她們越對這些品牌有反應,她們的鄉里就越容易看見相關內容。而真正有消費力的一群,也是根據公式,卻往往被她們擠走。最後,看廣告的網民可能很多,但與消費力卻不成正比、甚至成反比。但品牌發現了數據,已經太遲。

聽著這樣的「國際視野故事」,不知怎的,感覺充滿黑色幽默。但其實,他只說了故事的一半。全面的補充,應該是這樣:

菲傭、印傭們雖然沒有高消費力,但她們成為國際名牌鐵桿粉絲,卻也依然是產業鏈的重要成員。一來,她們的「likes」,起碼能協助品牌保留網絡的位置,甚至能協助捧紅品牌的代言人,這種人氣,就千金難求。

而她們嚮往牌子,自然也令家鄉鄉里有同一品味,種種盜版品牌A貨產品,肯定應運而生。我們固然可以說這是「侵權」,或破壞正版商利益,但這卻反而能給予高端買家的信心保證,因為連盜版也沒有的品牌產品,其實也是「錦衣夜行」。品牌賣的是感覺,只要公關懂得宣傳,出現菲律賓盜版,也可以令品牌價值上升。

公關真正害怕的,是這些品牌被當作「菲傭恩物」,那就是徹底失敗的branding。所以,它們定價只會更貴,菲傭就變成「霞姨」不用付錢也能招徠的臨時演員,負責在網絡尖叫、負責製造市場需求,卻不用自己落場。

所以說,就是品牌公關洞悉一切。

Comments

Far Silly

Facebook 落廣告可以exclude 某類elements: 例如exclude people shows interests in Indonesia. 當然,有冇用真係見人見智

Ming Lee

冇想像過會有咁樣嘅情況,呢個發現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