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新香港」有人還在鼓吹「中間路線」、「第三勢力」,其實這不是香港歷史上的第一次。這本書基本上只是lit review,卻也能大致了解昔日國共之外所謂「第三勢力」以香港為根據地的來龍去脈,今日看來,頗有嘲諷意味,重點如下:

1. 這股「第三勢力」運動強調既反共、又反蔣,理論上然後就是「建設民主中國」,但這樣的旗號太難涵蓋不同光譜,成員包括國共兩黨棄將、殘存軍閥、大陸流亡出來的小黨派等,都互不服氣,結果內鬥不斷,而一直出不了清晰的立場。

2. 美國是這股勢力的最大推手,出錢出力,但到了韓戰,美國要依靠蔣介石的台灣政權牽制大陸,就不再「課金」,運動幾乎立刻潰敗,這證明了今天北京甚麼都說是「外國勢力」,倒是汲取了歷史經驗,而不明白正是這些前輩弄得一塌糊塗,香港人卻已養成自力更生的精神。

3. 「第三勢力」一度希望推舉一些一線頭面人物領軍,例如胡適,但胡適一句「你們有幾多個師軍隊」,就KO了這群烏合之眾。

4. 「第三勢力」的最大成就,是出版了一大堆刊物:畢竟他們囊括了不少文人墨客,寫文章是最大的強項,這也對帶動香港文化發展有一定貢獻。某程度上,香港過去幾十年的反共、反蔣、非共、非國、但又共、又國、又本土的身份認同,都少都是這類「第三勢力」路線的濫觴。

5. 港英對這股力量一直不支持,覺得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既不足以改變現狀、又給予中共藉口說香港「干涉大陸內政、陰謀顛覆中國政權」,於是最終出重手取締之,個別領袖因此要流亡海外。這也是冷戰初年美英在香港角力的小戰場之一。

6. 由於「第三勢力」內鬥嚴重,不少成員動輒就被國共兩黨收買,醜聞不絕(例如某身為核心成員的前軍閥在香港有一邊叫雞一邊談反共大業的記載),反而成了當時野史的極佳題材。假如當時有互聯網,肯定充滿花生。

7. 最嚴肅的一點啟發是:「第三勢力」搞手曾努力拋棄「中間路線」這名詞,因為在三、四十年代,國共兩黨以外的中國名流一度走「中間路線」,最終合併成一個「大黨」「中國民主同盟」,也曾成為政協要角,但最終卻被中共成功統戰,成為今天的「八大民主黨派」之一,所以在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都很怕重蹈覆轍,大概當時民意也看不起「中間路線」。

如此這般的一切,是否似曾相識?

Files

Comments

Emily Yeung

謝謝分享🙏🙏🙏

Haidee Ng

教授可以再分享多少少!

Li Kaifong

所謂「殘存軍閥」有粵系將領張發奎(曾官至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大陸流亡出來的小黨派」有中國青年黨。青年黨黨魁左舜生避地香港二十年(1949-1969),後去台灣任總統府資政。

Johnny Lau

希望更多呢方面評論

Li Kaifong

這篇值得參考:「自由中國抵抗運動」的開場與收場: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9094858/http://blog.boxun.com/hero/200906/huzhiweiwenji/4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