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過氣大台做回三、四十年前的扮女人絕活,其實針砭時弊的娛樂很簡單,我們可以重溫以下金曲。

著名音樂人劉以達化身周星馳電影的「夢遺大師」以前﹐曾於1990年演繹經典奇作《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以58位當時港人耳熟能詳的名人人名譜成樂曲。這首歌的作曲人被列為「佚名」﹐旋律則與1968年鄭君綿的《明星之歌》一樣﹐明顯是後者的改編作品。到了達明一派在2004年開復合演唱會﹐這首歌被原版填詞人周耀輝譜上新詞﹐出場名字增至76個。通過比較兩個版本﹐可充份反映香港的整全視野如何在14年之間萎縮。

在1990年版本﹐六四情結十分明顯﹐與中國大陸(那時不叫「內地」)相關的人物極多﹐計有第一個出場的鄧小平﹐與及吾爾開希、許家屯、楊尚昆、魯平、李鵬、方勵之、江澤民等共8人﹐佔了總人數近14%﹐包括國家領導人4人(當時所謂「鄧李楊集團」與及剛上台的江澤民)、管理香港官員2人和民運/異見人士2人﹔此外﹐尚有來自台灣的藝人王傑。到了2004年﹐76人當中的內地人只有「亮晶晶」(跳水運動員田亮、和當時還未進入豪門的疑似田亮女友郭晶晶)和胡錦濤3人﹐若加上對岸台灣的陳水扁和周杰倫﹐也不過佔6.5%。

在1990年版本﹐不少港人都以英文全名出現﹐例如TS Lo(罗德丞)、Lydia Dunn(鄧蓮如)、Peter Tsao(曹廣榮)、Cherry Chung(鍾楚紅)等﹐此外還有一些正宗英國人﹐包括當時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港督衛弈信和布政司霍德。到了2004年版﹐唯一有外地色彩的名字就只有迪士尼﹔最與英國有關聯的名字恐怕已是陶傑﹔現任英國首相金馬倫在香港的知名度﹐接近零。

而且1990年的香港名人不少有濃厚非本土色彩﹐例如廣東話毫不標準的倪匡、亞姐利智、前B嫂、東南亞胡文虎家族後人胡仙(Madam Sally Aw)等﹐這組合尚有昔日香港的包容風格。到了2004年版﹐類似背景的只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前高官楊永強﹐或勉強加上陳日君。

以上的改變﹐自然有客觀的時代背景。假如六四事件是1990年港人最深刻的集體回憶﹐它在2004年的位置﹐無疑被剛發生的七一遊行取代﹐因此在2004年﹐不少名字是忽然冒起的本土政治明星﹐例如梁家傑、湯家驊、余若薇、梁國雄等。問題是沒有了過渡期﹐香港缺乏了單一焦點﹐就是兩個版本都有出現的名字(例如李鵬飛、李柱銘等)﹐也予人完全不同的感覺—自然是在2004年版失色得多。

畢竟在1990年﹐娛樂圈的名字都不是與政治脫鉤﹐他們與政治人物的並列是很自然的。例如「梅艷芳」緊接「鄧小平」之後出現並非完全無厘頭﹐須知頗有江湖地位的梅姐是六四後黃雀行動的重要參與者﹐這雖然只是近年才公開的資訊﹐但在娛樂圈早已廣為流傳。又如1990年版的黃霑剛出版了諷刺中共領導的「慈祥鵬過聖誕」唱片﹐為他填詞的是林振強﹐也就是黃霑前戀人林燕妮的弟弟﹐林燕妮在1990年版本也榜上有名﹔黃霑後來加入羅德丞主導的親北京政團「新香港聯盟」則是後話﹐而羅德丞同樣在這首歌出場。至於全曲壓軸的汪明荃(「阿姐姓汪」)﹐當時最為人認知的身份反而是十分嚴肅的人大代表﹐而不是後來獻唱《少女的祈禱》的福祿壽主持﹐加上委任她的知音,正是六四後流亡美國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而許家屯也是達明名單中人。到了2004年那批藝人﹐就幾乎和政治社會完全割裂﹐最政治化的「藝人」就是麥兜。

1994年的人名雖然只有58個﹐但他們幾乎全是長青人物﹐能經受時間考驗﹐相信會在歷史留名。但2004年的那批有些恐怕註定是過客﹐例如「如妃」不可能像許文強﹔今天多少人還記得在SARS「成名」的楊永強大是疑問﹔至於2004年版Ba叔、Mani的持久性和江湖地位﹐似乎也比不上1990年版的陳自強和張耀榮。再回看蕭芳芳、張敏儀、亦舒這些名字﹐和從中散發的典雅﹐就知道什麼是經典﹐相信她們的地位也不是2004年版的Twins可達到。1990年的香港雖然風雨欲來﹐乃至人心惶惶﹐但原來是何等令人懷念。假如達明2010年又要唱新版本﹐會發現近年冒起的名人只有陳振聰、李家仁、巴士阿叔之流﹐當劉以達要親口提他們的名字﹐就是他再有喜劇天份﹐也會唱出悲劇的味道。

至於到了2021年,還能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