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今時今日,依然敢和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合辦電影節、介紹美國民權運動,香港藝術中心的誠意,十分難得。假如大家在香港、這幾天有時間,很值得看看這四部電影,除了是很好的美國通識入門,對了解身處的大時代,也總會有所得著。

1.《King in the Wilderness》:講述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暗殺前的最後歲月,他早年曾被視為勇武行動者,而逐漸轉型為提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和理非」,成功令民權運動邁向主流,卻也一如其他步入主流的群眾領袖,開始被新一代質疑過份保守、被動,乃至變質。馬丁路德金在理想和現實、不同路線之間的掙扎,相信不少同路人都會有感受。

2.《Malcolm X: Make it Plain》:主角是激進黑人領袖Malcolm X,可說是馬丁路德金的鏡像,意識形態涵蓋黑人至上、民族主義、伊斯蘭、行動革命等,對基層黑人而言,比馬丁路德金更「貼地」,最終同樣被暗殺身亡。將二人經歷對照,其實就是某程度上的「兄弟爬山」,雖然當時充滿路線分歧,今天的美國黑人,卻普遍把二人都視為精神導師。

3.《The Black Panthers: Vanguard of the Revolution》:講述受Malcolm X啟發影響的「黑豹黨」,走激進左翼馬克思主義路線,一度聲勢龐大,但最終經歷不斷內鬥、分裂,終止泡沫化。而在主流社會和開始步入主流的黑人領袖污名化下,「黑豹黨」也逐漸成為世人心目中的恐怖組織。印象中,近年一些香港的建制評論,也以「黑豹黨」和香港激進運動相提並論,箇中自然有可比性、也有不可比性,但這類激進團體往往難逃同一宿命,確是值得反思。

4.《Chisholm’72: Unbought & Unbossed》:主角Shirley Chisholm象徵民權運動開始開花結果,她是美國歷史上首位當選的黑人女性國會議員,也是首位獲提名參選總統初選的黑人,可以看作是黑人逐步走向建制主流的里程碑。但她的經歷,依然充滿坎坷,特別是選總統乃抱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求的不是勝利,而是過程中體現黑人的尊嚴。後來奧巴馬成為美國總統,可說是Chisholm路線的終極一步。

在那個動盪、激情而不失浪漫的火紅年代,不少當時的進步青年,步入中年後,卻都成為了新保守主義者,並在喬治布殊的時代全面執政。至於不同路線的黑人領袖,當時提出的路線,充滿天馬行空的思維,例如分裂美國立國、返回非洲重建、解放第三世界挑戰美帝等,不一而足,最終卻是通過表面上最沉悶的一著:全面「依法」滲入美國左翼政黨、團體和NGO,逐步主導了政治正確話語權,從而得到今天的地位,並以類似BLM一類社會潛規則,確立了長期的持份。但政治正確之路越來越鑽牛角尖,開始又成了「逆向歧視」,逐步脫離群眾,反對上述路線的人,則開始擁抱火紅年代的黑人策略,一切彷彿永續輪迴。看過這四部紀錄片,不只能理解美國如何走到今天、邁向明天,回頭已是百年身,看到我們的社會卻是一切不進反退,又豈能無動於衷。

節目及票務詳情 Programme and ticketing details: https://bit.ly/3taCN14

免費留座,先到先得 | Free on first-come-first-served basis

https://bit.ly/2Ms2gCj

Files

Comments

Eric lin

黑人爭取平權多年,很董得利用謀體。亞洲人剛開始。二十一世紀是個人sensitive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