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是一位讀者朋友的研究心得,希望和各位分享。

******************

最近一直在比較華夏的「專制皇權——仕紳結構」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 」。

其實相比之下,華夏的中央集權的社會結構相當清晰,雖然結構內部當然也有派系與爭權奪利,但兩千多年來的結構是相當穩定的;而歐洲則因為「巴別塔難題」,語言文字(拼音文字語音不同則文字不通)不通,而難以維持有效的中央集權制,故此小國、城邦林立,容納了多元的模式並存,思想流派(schools of thoughts)可以在不同的封建主與城邦的庇護下存在,並形成學校流派(schools),典型例子就是佛羅倫斯、威尼斯等貿易城邦,也有部分在低地劣地滋長的漢薩聯盟。

學者著作與典籍也因為語文差異大,各地封建主、甚至教皇也無能力與誘因,去趕絕不同流派,而且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只要肯遷移,總有容身之所。而且實際上,山頭林立的好處,就是各山頭都要競爭,馬基雅維利也好、方士也好,如果有真才實學,總有機會得到賞識與贊助。正因為這種無統一政權、也無齊一的由仕紳把持的綱目正統,思想能夠多元(不一定自由,但起碼多元)發展與組織,思想的生機相當活潑。

當碰到現代歐洲大航海時代與貿易帶來的商業繁榮,這些思想,就能如雨後春筍般欣欣向榮,在三四百年時間內,爆發出龐大的生命力,產生冪數增長。

春秋戰國時,華夏也曾經有遊走各地的思想流派,大量如孔孟的「孤獨的推銷員」去兜售治國安邦稱王稱霸之道,也是同理。所以華夏並不是文化早熟,而是因為語素文字傾向容易被壟斷和操縱,扼殺多元,所以思想發展才被重複打斷。

當然,「專制皇權——仕紳結構」產生的穩定結構在現代以前,也能維持線型增長,通過擴大疆域,從華北平原、淮河流域,一直拓展到長江流域以南的湖廣百越之地,甚至從「蘇常熟,天下足」,進一步發展到「湖廣熟,天下足」的局面。然而,線型增長終究不敵冪增長,在現代就遠遠被甩在後面。

在歐洲爆發現代冪增長階段之前,華夏的線型增長的確也曾主導了中國本部的文明發展,也影響到周邊「朝貢體制」的國家。也有受內亞民族重複挑戰下,在「專制皇權——仕紳結構」的限制以內,吸收了內亞的文化、藝術與科技。但終究欠缺多元,加上凡事求統與唯上,就不能爆發冪增長了。

Comments

Gary Lee

所以中共不惜一切殲滅廣東話?

Anonymous

其實中國係‘自古以來’大部分地區都用緊漢字?例如秦朝前未統一過字體是否不同?定係中央集權下故意統一語言(至少書面語言)。中國古代不論法家或者儒家都唔鼓勵從商,但商人正是創新重要的一部分(不一定是科技創新,做生意方式,賣不同產品符合市場的創新等等都算,即constructive destruction),因此不斷經歷戰亂統一後經濟爆發增長,但沒有創新之下增長不能持續,最後朝代百病叢生倒下的循環,到改革開放後先至算鼓勵從商。只有宋朝鼓勵從商因此經濟持續飛躍成長。在國際貿易方面‘食老本’多年,沒有創新但靠絲綢瓷器等等有大額貿易順差。但當西方有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創新,便有模仿絲綢瓷器的產品出現,茶葉也有殖民地供應,不用再從中國進口,就變成中國有大額貿易逆差。

Patrick Lam

廣東話是滅不了的。台語到現在也是台灣最通行的語言。

Anonymous

作者刻意忽視了直至18世紀前,歐洲知識分子語言始終由拉丁文壟斷?

Dennis Ng

宋朝個宋和莊子的宋,和殷商的關係,其實可能是一脈相承,所以周農系統其實一直都係其中一個系統,滅也滅不了殷系統以商業為主嘅文化(連莊子也有些讓道(市塲人物)自由飛嘅味道);不過官克商,醜化商,卻忘了$從可來,總在收放中。 書面語,金文甲骨文等,似乎真有一套。但會否像殷商宋,要研究一下。六國如何也好,人材遷那麼易,似乎不太像歐系。 因為溝通容易,大吃小很容易,clubhouse一出,大家就去聽,若它是德文,同你講dasein,你連聽也不可能。咁用維吾爾語?你連防的心也沒有,因為對方人多,吸引力大。 但今日不同以前,書面和口語,基本上溝通到,那是大陸起來的基本條件,加上孔子學院(一笑),可能「正常」全世界都係中國的。尤其如果中國文可以做到第三甚至第二語言。假如,中國變一變身,民主自由大一統,大家還不是萬世全世界都係中國人乎?根本文化思維都沒多様化,一call就到。 希望,小還存?新清史乾隆皇帝講得好,歷史上四個外族,包括自己嘅滿清族,都可能比這個漢族吞滅,所以他認為…不過如何防也好,最後還是,只剩下一千人可以講到滿州文,睇到滿州文也是少數,大家good luck啦。根本不是政治問題,中文結構可能會贏架,希望唔會,但假如我們是真心的,你會用中文還是英文在這討論呢?

Izumi

呢位朋友咁講大歷史應該係綜合好多資料嘅心德 但有不少跳躍嘅地方,例如所謂線性定幂增長,好似唔太似係事實。制度係一回事,中國人揾錢嘅本能好強勁,科技應用同貿易係點制約都唔死的,話中國一路都線性增長唔係好講得通,除咗可能晚明時期點解好似一下就錯過開發時機⋯當然咁大題目,一篇短文只能求啓發,多過詳細嘅論證⋯ 至於有朋友話春秋個宋同之後宋朝個宋一脈相承⋯哎啲國號多數都係地理或者揾個古人認親認戚,增加正當性,應該真係冇咩關係的⋯

Paul Siew

黃仁宇學說?

Anonymous

是國語,相反台灣年輕一代漸漸不懂台語,只是近年多了年輕人重視。